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资料 » 环保技术 > 水处理 » 正文

制革废水脱氮工艺浅析

发布时间:2012年2月6日 来源:

....

  4  SBR工艺


  早在1914 年英国学者Ardern等发明活性污泥法之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处理系统,但当时没有得到推广应用,主要原因是SBR要求自动化控制的程度高,这是当时技术远不能达到的。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Natre Dame大学的教授Irvine采用实验室规模装置对SBR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80年在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的资助下,在印第安纳州的Culver 城改建并投产了世界上第一个SBR污水处理厂。目前,国外对SBR法的研究,不仅局限在研究有机物降解规律、硝化和反硝化规律、除磷规律,且在动力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对SBR法硝化、反硝化的动力学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Kabacinski等研究了用SBR工艺处理制革废水和生活污水混合的情况,在两段和三段SBR运行时,总氮去除率都可达74.1%,出水氨氮在10~15 mg/ L[11]。法国的Degrement水处理公司将SBR反应器作为定型产品供小型污水处理站使用。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拥有大批SBR污水处理厂。


  我国对SBR法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詹伯君等[12]。将SBR工艺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结合创建了生物膜法SBR (BSBR)工艺,并将其应用于制革废水的处理。董翔等对成都某制革厂设计水量1600m3/d 的废水,采用“物化处理+生化处理”的工艺进行了优化改建[13],最终使曝气池中硝化菌在无外加碱度的条件下对氨氮有高的去除率。改建后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其中出水氨氮的浓度小于15 mg/L。


  目前,SBR工艺已被广泛用于含有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处理试验与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14-18]。许多研究结果表明,SBR对CFS不能降解的有机物也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效果。目前工业废水种类增多、成分更加复杂、芳香烃、卤代物等有毒害及难降解有机物在废水中的种类和浓度不断增加,这些污染物的去除问题已成为环境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SBR工艺必将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污水处理工艺。


  同时,SBR工艺更适合于我国目前对工业废水处理所推行的“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政策,是一种非常适合我国国情的废水处理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SBR工艺会日臻完善,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其在制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也会日益广泛。


  5  组合工艺


  以上各工艺虽然都有自己的优点,但须指出的是,由于制革废水中的污染物成分复杂,不能期望采取某种方法可以处理达标,必须采用组合技术进行处理,通过工艺的组合可以最大限度的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处理效率和经济收益。魏霄霞采用ABR+SBR工艺对泰庆皮革有限公司的制革废水中的氨氮进行了试验性的研究[19],在控制温度为30~35℃、DO质量浓度为2~4 mg/L,pH为7.0~8.5、进水氨氮质量浓度150~300 mg/L的条件下可以使氨氮的去除率达到100%,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小0.2mg/L。


  另有报道:倒置A2/O型一体化氧化沟工艺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并进行了优势集约、组合,开发了“两低一高一稳定”的倒置A2/O 型一体化氧化沟工艺技术,该工艺去除有机物方面与传统工艺差别不大,但是对于去除氮、磷方面,新一代的工艺明显优于传统工艺,其中NH3- N 去除率提高8.69%,TN 去除率提高9.94%。


  6  结语


  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日益重视,相关水质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制革废水治理形式十分严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物化工艺主要用于废水预处理阶段,生化工艺必将继续在处理制革废水中发挥其核心地位。然而,选择高效成功的制革废水氨氮处理技术工艺,是一件较难的事情,目前的各种生化处理工艺,都各有优缺点,只有最适合某个工程的工艺,并不存在最先进的工艺。在选择工艺时,要充分调研,理论联系实际不可盲目照搬工艺。大量的工程实例表明:组合工艺可以实现工艺间的互补,在应用工程中已被广泛采用,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必将会越来越突出。


  参考文献:

[1] 王亚楠,廖学品等. 制革废水中氨氮的测定及来源分析. 中国皮革, 2008,  36-39

[2] 周少奇,王平. 侧沟式一体化氧化沟的生物脱氮.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6(12) 66-69 

[3]杨建军. 氧化沟工艺处理绵羊皮制革废水. 中国皮革, 2002, 31(9)5-9

[4]张景彬. 氧化沟工艺与制革废水处理. 皮革与化工, 2008 ,25(1)32-35

[5] 陈群伟,胡小锐等. 制革废水二级A/O 法脱氮处理工程改造实例. 环境科学, 2009,22(1): 46-48

[6] Milenko Ros, Anton Gantar. Possibilities of reduction of recipient loading of tannery wastewater in slovenia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998 , Vol 37 , No 1 , pp295~303

[7] 陈万鹏. 制革废水氨氮处理技术探讨.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34(9): 95-98

[8] 陈万鹏. 制革废水氨氮处理技术[J ]. 西部皮革 2009,31(11): 16-19

[9] 朱明石, 周少奇等. 高浓度含氮废水生物脱氮新工艺研究. 环境保护科学, 2008, 34(1) :4-8

[10] 陈学群, 王琴. 制革废水厌氧处理技术可行性分析——与中荷制革废水UASB/SR课题组商榷. 中国皮革, 2004,33(21) :39-41

[11] M Kabacinaki, B Hultman, E plaza.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of sludge quality and process performance of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plant treating municipal and tannery wastewater ,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 , Vol38 , No 4~5 ,pp 69~77

[12] 詹伯君, 陈国喜, 方士, 等. 皮革废水SBR工艺对比试验研究. 污染防治技术, 1998 ,11 (3) : 134~136

[13] 董翔,鄂铁军. 去除制革废水氨氮的工程实例.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 (5):20- 22

[14] 张勇.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制革废水 . 工业安全与防尘, 2001, 27 (2) : 19~22

[15] 邹敏, 秦亚平, 沈涤清. SBR 工艺处理制革废水的初探 . 污染防治技术, 1998 ,11 (2) : 71~73

[16] 秦建国. SBR 工艺在制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沿海环境, 2003, (10) : 26~27

[17] 吴海锁, 郭方峥等. 高氨氮印染废水生物脱氮试验. 环境工程,2009,27(赠刊):130-133

[18] 隋智慧,关美艳,张景彬. SBR工艺在制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皮革化工, 2006,  23(2 ): 37-42

[19] 魏霄霞. 制革废水处理ABR+SBR工艺试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