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资料 » 环保技术 > 水处理 » 正文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纳滤和反渗透工艺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2年9月13日 来源:

采用纳滤和反渗透两种膜工艺对印染厂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以达到废水减排、再生回用的目的,主要考察膜性能、处理效果及经济性等方面的状况。结果表明,在性能方面,与反....

采用纳滤和反渗透两种膜工艺对印染厂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以达到废水减排、再生回用的目的,主要考察膜性能、处理效果及经济性等方面的状况。结果表明,在性能方面,与反渗透膜相比,纳滤膜在较低压力下即可获得较高的通量,NF-2#膜的抗污染性能较强;在处理效果方面,与反渗透膜相比,纳滤膜产水水质稍差,NF-1#和NF-2#产水COD分别为150~180 mg/L和120~130 mg/L,产水电导率分别为2 900~3 200μS/cm和2 000~2 300μS/cm。反渗透产水水质较好,COD可达到5 mg/L以下,BW30和CPA2的产水电导率分别稳定在38μS/cm和63μS/cm。虽然对一价离子的去除率差异较大,但两种膜工艺对Mg2+、Ca2+等工业循环回用水中最关注离子的去除率相当。在经济性方面,反渗透和纳滤处理成本分别为1.82元/m3和1.53元/m3。膜工艺的经济优势相当明显。

关键词:纳滤;反渗透;印染废水;回用

印染行业废水排放量大,且随着水费不断上涨、废水减排的压力日益增大,废水回用技术将被逐渐推广,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纳滤和反渗透技术不仅能去除大部分有机物,降低COD,而且具有很好的脱盐效果。除COD、脱色、脱盐能在一步完成〔1〕,得到较高品质的出水,使其能回用于印染环节,同时浓水回流至上一处理工序,实现废水零排放〔2〕。C.Allegre等〔3〕利用纳滤对染料废水脱盐处理,产水能直接回用于生产过程中,使生产过程每年可节省78 300欧元。N.M.H.ElDefrawy等〔4〕针对不同印染工序废水水质,采用不同工艺处理废水,把生物法、纳滤和反渗透技术有效结合,既能回收部分废水,又使排放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整个过程处理成本仅为0.1元/m3。

1·实验部分

1.1废水水质

实验所用印染废水为浙江某市印染厂实际废水,废水水质如表1所示。

 

未经处理前,废水COD达到1 900 mg/L,经过生物法处理后,出水COD仍有250 mg/L,未达到我国《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1992)一级排放标准。本实验拟将生物法处理后的出水用膜法进行深度处理后,进一步回用于印染生产过程之中。

1.2实验装置及流程

实验装置采用自制板框式NF/RO装置,单板膜面积为40 cm2,三段串联而成,实验流程见图1。

 

原水通过精密过滤器预处理,经高压柱塞泵加压后,经过压力平衡器稳压,进入膜槽。所有膜使用前在去离子水中浸泡24 h,使膜孔内充满液体。膜片装入膜框后,用去离子水在1.4 MPa(纳滤)或2.8 MPa(反渗透)下预压5~10 min,直到通量稳定后连续运行。

1.3实验材料

实验中采用的反渗透膜为陶氏(Filmtec)公司的BW30和海德能(Hydranautics)公司的CPA2两种;纳滤膜采用NF-1#(美国Osmonics公司的DL-NF复合膜)和NF-2#(国产自制的混合纤维素膜)。

1.4分析方法

电导率采用雷磁DDS-ⅡA型电导率仪测定,浊度根据GB 13200—1991标准分光光度法测定,COD用重铬酸钾国标法测定,阴离子采用瑞士万通861 Compact IC型自动进样离子色谱仪测定,阳离子浓度采用美国热电ICP测定膜对离子的去除率:

R=(1-Cp/Cf)×100%

式中:Cp———透过液组分浓度;

Cf———原水组分浓度。

2·实验结果与讨论

2.1膜的纯水通量

由于印染废水的组成比较复杂,因而在用膜技术处理印染废水时,应针对不同印染废水选择材料、结构和性能合适的膜。膜材质的选择主要考虑废水的pH和染料的种类及盐含量。另外膜的选择必须确保膜对印染废水中色度和COD的有效去除,以达到一定的处理要求。采用膜的纯水通量来考察膜的本征特性。纳滤和反渗透过程采用的压力范围分别为0.6~2.2 MPa和1.8~3.2 MPa,它们的纯水通量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纳滤膜的通量均大于反渗透膜。其中NF-1#膜的通量最大,通量随压力增长也最快。NF-2#膜与CPA2反渗透膜通量比较接近,说明NF-2#膜是比较致密的纳滤膜。BW30膜通量最小,且随压力增长最为缓慢,表明两种反渗透膜中,BW30膜结构要较CPA2膜更为致密。

2.2膜通量的衰减

由于印染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质会通过膜表面吸附、膜孔内吸附等使膜孔堵塞,当浓差极化严重时,有机物质就会析出附着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膜孔堵塞及凝胶层的产生会导致膜污染的形成,从而使膜通量急剧下降。下降后的膜通量以J表示,J0为膜初始通量,J/J0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4种膜通量在某一运行周期的初始阶段急剧下降,后来逐渐趋于平缓,这主要是由于在压力作用下,浓差极化在初始时刻即形成,废水渗透压增加导致膜两侧净推动力减小;而在后期运行中,通量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浓差极化的存在使凝胶层逐渐形成,且不断被压实所致,另外,膜孔堵塞也是后期膜通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图4为NF-1#膜和BW30膜表面的电镜图。

 

由图4可知,有机物析出所形成的凝胶层已覆盖了膜面,成为膜通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反渗透过程操作压力为2.8 MPa,大于纳滤过程操作压力(1.4 MPa),并且反渗透膜较纳滤膜更致密,因而反渗透膜对有机物以及盐类小分子物质的去除效果更明显,同时也使得反渗透过程的浓差极化更严重,凝胶层在高压下变得更加致密,极大地增加了凝胶层阻力。

从图3还可看出,无论反渗透还是纳滤,结构更致密的膜通量下降的程度较结构疏松的膜要小得多,说明小分子量物质对膜孔的堵塞可能是造成膜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如6 h后,具有较大膜孔径的NF-1#膜通量为初始通量的0.45,比反渗透膜的通量下降幅度还大,而相对致密的NF-2#膜通量稳定性则要好得多。对两种反渗透膜来说,其结果比较也是一样,即BW30比CPA2膜通量稳定。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