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刘维新看来,缓解用工荒的最好办法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企业加紧转移到中西部这些原料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而东部地区则应当加快转向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企业为主。”
提供稳定保障
“其实只要给的钱足够多,怎么会招不到人呢?”刘维新说。他认为,缺工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缺少熟练工人,但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企业多数是利润微薄的“三来一补”企业,因此多数薪酬弹性不大,竞争力不强。
根据人保部的调查,企业预计2010年工资涨9%,而员工期望涨14%,相差达到5个百分点,这说明尽管沿海企业调高了工资,但还远远未达到务工者的期望。
从员工方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务工者的主力,而这一代农民工对薪酬、务工环境和职业空间的要求远远超过老一代农民工,而企业显然并未做好准备。
因此,刘维新认为,如果企业不愿意转移产业到中西部,也无法升级到高科技等产业,那么只能尽量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包括职业培训、薪酬水平和社会保障等,加强自身对务工者的吸引力。
其中,社会保障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受困于城乡二元化,农民工始终是“暂住”在城市中,被排斥在城市保障体系之外。在现行体制下,即使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社会保障,也会被农民工退保——这被经济学家陈志武称为“理性行为”,原因是“中国的社保体系对农民工不利”。
因此,刘维新强调,如果地方政府和企业协力,在社保方面取得突破,那么“用工荒”将会逐渐消失,因为那时候“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转变为城市居民,而中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
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昉则认为,“民工荒”的出现,意味着“第一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枯竭,相反,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加快改革步伐,中国有望获致“第二次人口红利”。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