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研究发现历程,曲折艰辛,也充满了挑战和喜悦。上世纪90年代,张洪涛任原地矿部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时,就在时任局长的陈毓川院士支持下,关注、推动“可燃冰”研究工作。在国土资源部启动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张洪涛担任《大调查纲要》起草组组长,在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的周永康的支持下,把“可燃冰”调查研究列为重要内容,予以重点保障,从此开启了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和陆域冻土带“可燃冰”调查研究评价的历史篇章。随后,我国“863”、“973”计划都将“可燃冰”纳入研究重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洪涛兴奋地说:“2004年,我们靠德国科学家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援,才完成了南海‘可燃冰’赋存规律的研究。现在我们建造了‘海洋6号’调查船,专门用于‘可燃冰’调查研究,花了4亿多元建造、装配仪器设备,世界一流,去年正式入列下水。”
我国的“可燃冰”储量有多大呢?张洪涛认为,经初步分析,仅南海就可能有450亿吨油当量,这个数字还相当保守。陆地冻土带刚钻了几个孔,还属于“一孔之见”,很难评估储量,但青海地区、漠河地区、羌塘盆地等是陆域“可燃冰”也是储藏条件最好的地区,储量预期绝对非常巨大。“遗憾的是,中国研究的紧迫感仍嫌不足,资助力度也实在太小。”张洪涛连连摇头。
“可燃冰”勘探开发三原则:技术上切实可行,经济上有利可图,环境上不能有害。
作为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烧”上“可燃冰”呢?
张洪涛表示,最乐观的估计,我国10~15年内争取完成“可燃冰”的评价、勘查、开采等相关研究,并开始一定的商业研发。目前,世界上只有前苏联西西伯利亚西北部的麦索亚哈气田、加拿大麦肯齐三角洲地区和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斜坡区进行过“可燃冰”试开采。海上开采恐怕要等更长时间。
张洪涛就当前我国“可燃冰”研究提出了三大原则:技术上要切实可行,经济上要有利可图,环境上不能有害。谈到技术,张洪涛表示自己很着急,“现在各国都在加紧研究,我国已经有了发现、评价的一些办法,但勘查、开采技术还是瓶颈。”目前,较理想的方法是欧盟提出的,将“可燃冰”开采与二氧化碳封存相结合的“二氧化碳置换法”。这种方法通过将二氧化碳注入海底置换“可燃冰”里的甲烷,使甲烷水合物成为二氧化碳水合物,再收集分解的甲烷,既获得了天然气,又封存了二氧化碳,一举两得。经济上有利可图就是开发利用成本要低,“如果开采成本太高,价格就会比天然气贵,即使再好也没人用。”张洪涛说。
张洪涛着重谈了如何保证“环境上不能有害”。他指出,“可燃冰”开采后,会造成地下巨大的压力真空,极易导致“惊天动地”的海底滑坡和地底塌陷。而更严重的是,如果开采失控,“可燃冰”分解出的巨量甲烷气体,带来的温室效应远大于二氧化碳的危害。
张洪涛呼吁,要加速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尽快查明资源家底。二是加速研发勘探开采技术,比如钻探工艺、工具研发等。三是制订环境效应的评估标准,包括调查评价海底地形地貌、岩层性质、断裂走向以及甲烷和二氧化碳泄漏的控制。
“前提是国家要加大投入,各部门要联动统筹部署、制定规划,另外,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紧培养复合型人才,这需要国家层面的培养、协调和支持。”张洪涛强调说。
“天然气水合物将可能改变现在的地缘政治模式,美国、日本、印度可能实现能源自给,这一事件强烈影响国际事务及对外政策,现存的世界能源贸易将彻底打破。”张洪涛最后引用了美国著名地质学家迈克尔关于“可燃冰”的一段论述,希望我国加紧研究,使其早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福音,使“可燃冰”的火焰早日绽放于百姓的灶台!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