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评价周期
评价周期一般要与考评目的相协调,如以定期调薪和奖金分配为目的的绩效考评,往往都是以一年为限,一般在上一年度年终进行,以便根据员工绩效的考评结果,确定其未来的薪金水平。每年两次分配奖金的企业,其评价期控制在六个月,分别在年中和年终进行。用于培训的评价,可以在员工提出申请时或企业发现员工的绩效降低或是有新的技术和管理要求时组织进行。用于员工晋升、晋级的绩效评价,其评价时间一般是在出现职位空缺或准备提升某类人员的时候。
(五)评价过程
绩效评价活动由企业高层主导、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执行。绩效评价的主要流程如下:①就每一项目标将绩效结果同存档的绩效计划进行比较;②针对每项业绩目标,指出该项目标所完成的程度,分析原因;③解释绩效评估表中的等级量表并确保员工理解各个等级的标准;④将评价记录下来并向员工解释理由;⑤要求员工引用事例来证明某项素质已达到了某个层次;⑥对所出现的员工无法控制并对绩效结果造成影响的特殊情况进行讨论并形成文档;⑦对员工所做出的重大的、但没有包括在绩效计划和素质目标中的贡献进行讨论并形成文件;⑧直接主管与员工在确认的绩效评价表上签字,与人力资源部各留一份。
绩效总结
许多企业的绩效管理仅仅进行到绩效评价就结束了,管理者和员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评价结果却没有反馈给员工,绩效不理想也不知道问题何在,更不知道应该如何改进,绩效管理失去应有的作用。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是否合理,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应用起来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均未有所总结。因此,管理者必须通过绩效总结对企业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标准等进行诊断分析,通过绩效反馈来让员工了解自己的绩效状况,向员工传达企业的期望,并帮助员工改进工作绩效。
(一)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分析
为提高人力资源和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诊断分析。主要内容包括:①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诊断。如现有制度哪些容易落实,哪些执行不力,哪些需要加以改进等;②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如绩效管理各阶段的衔接是否合理,各阶段是否完整,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等;③绩效指标的诊断。如指标的设定是否准确,能否反映各职位的特点;④考评方法的诊断。如考评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应职位特点及考评内容,考评方法的运用是否正确等;⑤考评者的诊断。考评者能否胜任考评工作,哪些地方亟待解决等;⑥被考评者的诊断。被考评者在考评中持有什么态度,他们的主要顾虑是什么等。
(二)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
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包括绩效管理部门或企业高层向各业务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绩效反馈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向本部门员工进行绩效面谈两方面。
1.部门绩效反馈
从企业全局来看,负责绩效管理的总经理或人力资源部,应当将各个部门的考评结果回馈给各部门负责人,使他们对本次考评的结果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例如本部门有何优势,与其他部门存在什么明显差距,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员工绩效面谈
从个体角度来看,管理者必须和员工进行一次绩效考评面谈,既要对过去的工作绩效进行回顾和总结,绩效好的方面加以表扬,绩效差的方面共同商讨改进策略,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同时又要帮助员工提出今后工作的重点,明确努力的方向。
为确保绩效面谈的质量,管理者需要做好以下准备: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场所,熟悉员工的评价资料,计划面谈的内容、程序和进度;员工需要做的准备有:回顾自己在本绩效周期的工作绩效,准备好证明自己绩效的相关证据,准备好向管理者提问,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困难和疑惑等。
(三)绩效管理申诉处理
在绩效面谈阶段,管理者与员工就绩效结果达不成一致意见时,员工有权向公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或人力资源部提起申诉。主管机构确定受理后,应在规定时限内对员工申诉内容展开调查,并将处理结果告知申诉人。
结果应用
根据绩效考评的目的,结合考评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1.以开展培训为目的的考评,通过考评发现员工的差距,及时给予相应的培训;
2.用于晋升晋级的考评,通过考评确认员工符合高职位的知识、技能等要求,依据职位说明书尽早予以晋升晋级;
3.用于提薪的考评,通过考评掌握员工的工作业绩,从而准确确定加薪的幅度;
4.以改进工作绩效为主要目的的考评,通过考评向员工传递需要改进的方面,共同探讨出改进绩效的方法;
5.出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考评,根据员工目前的绩效水平和长期以来的绩效提高过程,和员工协商制定一个长远工作绩效和工作能力改进提高的系统计划及其在企业中的未来发展途径。
结语
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加强企业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从绩效管理的误区中走出来,认识绩效管理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只有这样,绩效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劳动者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使命感,直接促进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和员工发展的重要有效手段。本论文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以期为中小企业的绩效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论文没有引入实际案例的研究,这是一个遗憾,以后笔者将会在这方面继续推进。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