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取决于未来新一代能源技术研发状况及融资保证问题。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未来中国在引导合理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供应体系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基础上,但要实现中国未来能源的低碳发展之路,中国必须在引导合理的消费模式方面、大力推进新能源技术开发以及建立完备的公共交通设施与基础设施等等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七)中国能否创造一条低碳发展道路尚面临诸多挑战和难度,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加大油气消费比重,增加核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可以降低单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强度;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来实现,而无论是在利用国际优质能源,还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时,包括开发国内水能资源时,中国要么面临着“中国能源威胁论”、“油价飙升的制造者”的指责,要么面临着“环境威胁论”的误解,甚至被妖魔化。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无疑需要国际社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解决好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是对全世界最大的贡献,而且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会为全球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这本身就是双赢和多赢的选择。
(八)要实现全球温升控制的目标,发达国家必须承诺深度减排,并作出重大努力,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获得腾挪的时间和空间、积聚实力,为其2020年以后的全球减排做出积极贡献。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道路也将在2020年以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贡献,但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如果要实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半的宏伟设想(450ppm),能源系统必须尽早低碳化,并在技术上要求大量运用生物能源、碳存储、地质存储等零或负排放技术,到2050年发达国家必须要减排90%甚至更多,且各国基本没有增加排放的余地。研究还表明,若全球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遵循中国低碳情景的路径,就2000~2050年而言,全球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本能实现500ppm的浓度目标。其中:中国致力于低碳发展对全球减排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中国人均累积碳排放(1850~2050年),无论是节能情景、还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其指标远远低于所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强化低碳情景下只有美国指标的23%,日本的37%;体现在中国2035年基本达到工业化阶段后,低碳情景的国家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就开始出现拐点,并随后保持较快的持续下降趋势。当然,若届时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即使是强化低碳情景对全球减排作出重大贡献,但由于2050年人均碳排放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可能面临着进一步减排压力。
延续西方发展模式中国低碳发展难度大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为全球脱贫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总体而言,仍然未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也稳定持续地增长。中国已经为未来发展制订了宏伟的目标,发展的愿望和需求相当迫切,如果延续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与温室气体排放仍将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社会、能源、环境之间保持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中国依旧未摆脱高消耗、高碳排放的传统发展模式
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仍未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并为此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1978年中国仅消耗5.7亿吨标煤的能源,而到了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28.5亿吨标煤,特别是“十五”期间(2001-2005年),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短短五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增量超过了改革开放头二十年(1981-2000年)的总和。这种增长态势也使得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长。197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3.8亿吨,2007年迅速上升到60亿吨左右,1978-2007年期间,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年均增速达到5.2%。
(二)中国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服务需求将成倍增长
中国已经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实现将中国建成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的人均GDP应保持长期的稳定增长,2050年达到人均2.5万美元左右,城市化率从目前的45%上升到接近80%。目前,中国特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尚未彻底完成,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城市建设只完成了一半左右,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建设尚未大规模启动,需求增长空间很大。此外,建设现代化国家还意味着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基础设施的成倍增长,道桥、港口、码头更多,工业品和消费品的生产规模更大、技术含量更高,各种服务更加便捷、完善。同时,人民的物质财富积累也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相应水平,例如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要至少超过30平方米,千人汽车保有量从目前的33辆达到300辆以上,户均彩电、电脑、空调数量达到当前水平的2倍甚至更高等等。与中等发达国家的最低物质标准相比,中国的差距还相当大,社会需求的成倍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
(三)中国实现低碳发展难度很大
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也是衡量居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现代化水平时,其人均能源消费量至少要在4吨标准油以上(美国甚至高达8吨标准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9吨(美国人均高达19吨二氧化碳)。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发展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阶段,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都曾急剧增加。从中国既有实践看,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已超过4吨标准煤,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历史表明,一个国家要想完成工业化过程,人均积累二氧化碳排放基本都要超过200吨。这充分说明了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明显的刚性关系。此外,中国以煤为主,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实现低碳发展难度很大。今后随着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减排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