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日趋明显
本报记者随后从国内多家大型光伏企业证实,欧洲光伏装机“触底反弹”的趋势的确已经出现,各大厂均订单饱满。
据英利集团有关人士介绍,该公司当前的出货情况良好,今年全年仍维持1.7GW到1.75GW的出货量目标。同时,公司还在积极扩产,包括海南和河北的两个项目将按计划投产。
“二季度以来,我们的组件厂和电池片厂都是满负荷生产。”光伏组件大厂阿特斯阳光电力董事长瞿晓铧告诉本报记者,“不仅满负荷生产,我们甚至还动员总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下基层加班支持。”
他认为,至少在阿特斯这样的一线企业未看到前景不好的迹象。
记者另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获悉,该区13家光伏企业在刚刚闭幕的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光伏展上一举揽下650兆瓦的意向订单,总价值约为56亿元。
“目前国内光伏市场两极分化情况特别严重。”中国最大的多晶硅及硅片生产商之一赛维LDK一位管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一些光伏组件或电池小厂即使再降价也拿不到订单。相比之下,大厂出货却一直非常顺畅,如赛维LDK目前都不敢随便接订单,因为怕产能不够,生产不过来。
他指出,由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有大量新产能投产,目前全球光伏总产能仍大于需求。在此背景下,一线大厂与小厂的销售情况就出现明显分化,意味着“马太效应”正在光伏行业出现。
据他介绍,这一点在国内市场更加明显。因为不少项目投资方怕出问题,都会刻意选择一些大厂的产品。另一方面,大企业在国内的项目公关能力也相对更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