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新闻 > 招商合作 » 正文

公司治理: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的另一种看法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1日 来源:《管理学家》

....

  记者:该怎么来应对金融危机,过去很多学者认为金融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导致的,所谓泡沫周期?

  马利克:这次危机从根本上来讲,既不是经济危机,也不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仅仅是这次危机的表面现象,我认为这次危机是一次所谓复杂事物危机,复杂性危机。因为无论是谁的理论,是马克思还是索罗斯的理论,他们都忽视了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复杂性,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不管是企业部门还是政府部门,他们都出现了管理上的失败。现在的世界是由多种系统构成的复杂世界,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关联,这使得人们很难理解,也就很难把握,最终就导致了危机的产生。打一个比方,过去人们要想看得更远,只需要登高而望就行了,而现在要想看得更远也许需要卫星来探测,通过卫星系统才能看到更远的事物。很多公司并没有充分利用高瞻远瞩的能力,而是依靠一些咨询公司来进行所谓战略的设计,架构的设计,以及决策程序的设计,因为我们社会在不断变化,社会越来越复杂,而它们都没有能力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说经济危机是产能过剩,那我就要问,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执行,都有自己的行政委员,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听任产能过剩。索罗斯说得也对,经济总是有一个周期,有繁荣,然后有泡沫的破裂。这是由俄罗斯的一个经济学家最早提出来,叫康德拉季耶夫。但是话又说回来,为什么,你既然知道有这样一个周期,那么管理人员为什么还要放任这样一个周期的存在,这恰恰说明了董事会也好,咨询公司也好,他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他们没有认识到我们当代社会的复杂性,没有设计出一个应对复杂事物的方法。

  记者:你说过美国这次危机有一部分原因是公司治理问题,那该如何纠正?

  马利克:美国的企业管理怎么改,都得改,要全盘的改,因为他们做错了,全都错了。尤其是他们在金融领域,并不是说没有好的公司,美国也有好的公司,但是大多数公司做的都是错误的管理。因为美国的商学院向学生传输的是错误的理念,所以要从根本上做起,要改变他们的管理理论,而那些做得好的公司,他们的经营管理方式,恰恰是和商学院教的那种理论相反的。他们的董事会要改,监事会要改,公司的结构要改,组织形式要改。现在已是21世纪,美国的这些企业还在用上世纪的管理方式,他们需要变革了。

  我十年前实际上就已经预测到了这次危机,而且之后每年都在提醒这样事情早晚会发生。在我的每月管理通信里面,我都会谈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对纠正它已经有了很成熟的考虑,有完善的管理模式,并且已经在一些公司实施了。这些管理模式应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尤其是对很多中国公司来说,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开端,而不应去重复美国公司犯的错误。

  记者:以六个健康指标去衡量企业,会不会变得难以执行,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应用起来似乎并不像理论说得那样容易?

  马利克:我的朋友卡普兰前进了一步,但只是一步,我前进的步伐更远,我提出的健康公司的六个方面是很容易实施的。根据公司的规模大小,也许几天就可以实施,也许几个星期,也许最多几个月就可以实施。为什么美国公司没有采取这种方法?因为美国商学院的毕业生脑子里面的观念就是错误的,他们一毕业,一到领导岗位就认为公司是一个赚钱机器,办公司就是为了获得利润,所以他们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这个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就是要实施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管理体制。我和我在欧洲的300多位管理方面的专家、同事,已经为这项改革开发出了工具,我们需要新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内容,要更好地利用现有技术,要促进管理方面的教育改革,要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需要新的管理程序。我们通过两个模型就可以简单地做到这一点。

  记者:日本公司跟美国公司的管理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历次危机都让日本公司很受伤?

  马利克: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知道日本确实有很多优秀的公司,几周之前,丰田还是最好的公司之一,索尼公司在电子产品和娱乐方面也如此。尽管危机是从美国发生,但是这是一个全球范围的危机,所有国家的经济、企业都不能幸免。日本的企业受到波及,中国的企业同样受到波及。但日本错了,错在政府,政府的政策错了,日本中央银行的政策错了。他们本来是一番好意要降息了,给产业注入资金了,但是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因为降息,给产业注入资金,但企业却接受不了这些资金。这就说明了日本的经济模式,企业管理模式也需要更新,它的管理理念也需要更新,它在过去那些年那些理念和方法是错误的,吃到了苦头,美国现在因为采用错误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也吃到了苦头,也都说明那些管理理念和方法是错误的。我说即便是在经济形势很坏的情况下,仍然有好的公司,这是说在一个外部环境很遭的情况下,所有的公司面临的环境是一样的,但是有些公司就能幸存下来,因为他们内部管理结构很健全。而更多的公司像通用汽车就没有办法生存。

  政府也需要管理更新,因为政府也在用老的思维方式。以前政府习惯向企业学习,但现有企业的管理理念走不通了。守旧的观念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处于高位的人往往是守旧的,他们总是用老方法来办事,没有认识到实际的变化。他们年轻的时候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他们上的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是那样教的,所以他们就认为过去的理念就是真理。某种意义上,经济危机要怪学校的教授,是商学院教授给他们传输了错误的理念。他们毕业回到工作岗位,以及到了领导岗位之后,便会依据这样的理念采取行动。

  

  记者:你认为一个健康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领导?

  马利克:面对这个问题要非常谨慎,很多研究领导力的人时常将领导和管理二者对立起来,为了尽可能地突出前者,而去贬低后者。要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首先要对管理有一个尽可能全面的理解。

  领导问题常常被人们绝对化和神秘化了。领导能力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丘吉尔在二战中是一个杰出的领导,战后他则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后座议员。将领导神秘化和颂扬他们是一个普遍的错误。中国人说“时势造英雄”,就是这样。罗斯福并非看中杜鲁门有什么领导才能而提拔他做副总统的,相反罗斯福看中他,因为他缺少这方面的才能。因为他不具威胁,所以能为罗斯福所用。罗斯福在二战快结束时突然逝世,让杜鲁门成为20世纪的领袖人物。如果没有这个机遇,杜鲁门这个名字在历史书上就是一条补充注释而已。

  我们不需要伟大的领导者,只需要合适的领导者,监事会成员在决定企业最高领导人的时候,必须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不适合,一个出类拔萃的领导者上台,可能就是一个巨大错误的开始,他会将企业引向深渊。对有个人魅力的领导,也要慎重,20世纪就是一个像希特勒这样魅力型领导涌现的世纪,无论在政界还是商界。我认为有魅力的领导可能是一个好领导,他们又有很大的诱惑性,是始终危险的。

  至于什么样领导是比较理想的,我总结了几点:他们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任务上,他们的关键问题不是要做什么,而是自己必须做什么。回报对他们来说往往不重要,责任感让他们痴迷。他们强迫自己去倾听,之所以说强迫,因为倾听并不容易做到。大多数领导没耐心,且太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他们努力让别人理解自己,为了让别人理解,他们力求简化,甚至运用对方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他们必须身先士卒和坚守信誉。他们从不用托词和借口,一旦领导开始寻找替罪羊,那么他的领导地位就开始受损了。他们在工作面前总觉得自己很渺小,如果不然,在别人崇拜下,就会滋生个人膨胀,最终会失去众人的信任和尊敬。他们不将别人的功劳据为己有,也不怕能人。他们足够宽容,能够接受人群中的差异,否则组织就会僵化和拍马成风。下面这一点常常会被人忽视,它就是领导不能是一个热情的人。很多关于领导的研究都认为,领导必须是热情的人,我认为这是一个谬论,组织处于危机中的时候,热情是对领导力的损害。在必要的场合,领导必须做出严厉的决定,此时尽管热情的领导具有超凡的说服力,但一贯让人喜悦的他,往往无法获得应有的执行力。有的时候激发热情,不如让每个人明白自己的义务,尤其是危机到来之时。

  总之,领导的能力既非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别人造就的,真正的领导是自我造就的。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