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终端环保”轻“过程污染”,违背联合国环境署相关条约
目前,我国准备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太阳能光伏产业隐藏的危机却不容忽视。石元春院士说,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核心技术是多晶硅提纯技术,全靠从日本和德国进口。2006年之前,上述两国只愿意提供多晶硅材料,从中赚取高额利润;2006年之后,日本和德国突然同意向中国输出相关技术,技术转让经费大幅下降,太阳能光伏企业在中国迅速呈“遍地开花”势头。
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认为,硅材料提纯就是对化石能源进行加工,是典型的重“终端环保”而轻“过程污染”,其背后隐藏着跨国公司联手扼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阴谋。我国一旦同意从2012年开始履行《京都议定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责任,联合国环境署不会对中国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进行补贴;相反,中国反会因为太阳能光伏生产线属于高耗能产业受到罚款。而日本、德国等国将这一高耗能的产业成功转移到中国后,让中国给他们供货,则可从中赚取数倍的利润。
重城市轻农村,有可能进一步深化“二元经济结构”
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生物质燃料成型技术和生物质气化合成柴油技术,已经在全球新能源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于生物质能源产业与传统农业一脉相承的分散性,生物质能源产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庞大的产业链,一旦在短期内出现政策过分倾向于太阳能、风能,最终的结果将是重“城市”轻“农村”,有可能进一步深化“二元经济结构”。
全国人大代表、凯迪公司董事长陈义龙认为,生物质能源之所以未能在国家新能源振兴规划中有所体现,就在于生物质能源的主要依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而太阳能和风电的依托则是与之相关的钢铁、机械产业和地方政府,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地方政府的收入增长并无明显效果,而发展太阳能风能则能够立竿见影地增加地方政府财税收入。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所长王利生还说:“我国为农林大国,农业资源丰富,从国情出发应优先发展生物质能源,形成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这一问题处理好,就能够全面解决我国大批农民从‘粮食生产者’向‘能源生产者’的转变,实现多年来困扰我国的城市化过度膨胀,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大规模快速增加农民收入。”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