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息通信技术和能源这两个领域综合起来是E-Energy项目的重点,在解决核心技术之后,德国准备从配电到循环电网打造一个全新的能源互联网。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智能电网”概念已从最初的输配电过程中的自动化技术,扩展到电力产业全流程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分级化互动管理。而现在来看,电网正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成果,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所谓的“智能能源网络”呼之欲出。
兼顾技术、标准和市场
从E-Energy的项目来看,有几点值得关注。首先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新模式。E-Energy试图在“面向耗电的发电”基础上加上“面向发电的耗电”。换句话说,就是改变以前按需生产的模式,通过E-Energy协调用户实现按照生产情况来进行消费。实践中则是通过将可转移负荷转移到非峰值时间,从而减少峰值负荷。该理论模式影响深远,对电网进行“平峰填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提高电网效率,还可以抑制不断攀升的峰值负荷。
其次是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影响和应用。E-Energy计划不仅涵盖了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应用,还充分考虑了将来电动汽车的大量应用可能对电网产生的影响。根据该计划的安排,2009年至2012年除了进行智能电网实证实验以外,同时还将进行风力发电和电动汽车等的实证实验,并对互联网管理电力消费进行检测。其中包括合理调控电动汽车的充电,避免分支电网出现电力负荷。此外,通过智能调控系统,还可以把电动汽车用作备用电源和移动存储器,在用电较少的时段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时将电力反哺到电网,从而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这样的综合考虑和试验,可以为电动车与电力系统的一体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把将来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散性与电动汽车的集成性之间的互补。
最后是高度重视新式智能电网技术的标准化。从资金投入和试验范围来看,E-Energy只是一个技术研发和综合验证项目,参加试验的范围并不大,多的不过就1000名用户,有的示范模型中分散的小型发电厂也只是20个微型热电联产机组,似乎无法与投资巨大的电网改建项目相提并论。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在目前智能电网技术尚未成熟,标准正在逐步制定的时候,德国通过E-Energy计划不仅推进了自己的技术研发,验证了相关的平台系统,综合了不同用户的反馈,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制定出德国甚至欧盟的智能电网标准。这将为德国继续建设自己的智能能源网络打下坚实基础,也将为其进军世界智能电网市场备足“粮草弹药”。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