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美国各州为吸引投资、扩大就业,也对多晶硅厂商提供了大量补贴。例如,密执安州2009年向Hemlock提供了2.6亿美元的税收减免,而田纳西州为鼓励Hemlock投资建厂,出资1亿美元为Hemlock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还为Hemlock的雇员培训提供了1100万美元拨款。
而韩国也于近年推出了“绿色新政”,将投入460亿美元,用于直接扶持清洁能源,将为企业提供研发资金、税收优惠、融资优惠和出口信贷支持。韩国政府称,2009~2013年期间在清洁能源的投入近千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
潜在危害
由于外资巨头的价格战,已使得国内多晶硅行业深处生死边缘。
据多晶硅产业协会统计,目前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仅剩8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90%企业已经停产,而仍然开工的多数企业也在逐步减产,亏损运行。2011年12月,投资过10亿元的浙江协成硅业有限公司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2012年破产的公司将会更多。
一位江西赛维销售部人士认为,以美国Hemlock、韩国OCI等为首的海外巨头的策略就是拿着政府的补贴,用低价倾销中国市场3~5年,待挤垮中国多晶硅企业之后,再提高价格。
不过,江苏一家大型光伏组件厂商对记者表示,他认为,如今的多晶硅市场已充分竞争,很难被巨头垄断,“对于我们这些下游厂商来说,上游企业的价格战可以使我们拿到更便宜的原料,而且目前的成本已经下降到了这个阶段,即便挤垮了中国企业,外资也很难为所欲为地提价。”
“虽然很难提高到原先的400美元/公斤,但翻一倍提高到40~50美元/公斤,还是轻而易举的。”一位多晶硅企业高管对记者说。
上述高管表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就曾对中国发起过一轮多晶硅的低价倾销浪潮,所售价格远低于其生产成本。中国多晶硅企业不堪打击而全军溃败,最后只剩下四川峨眉739厂一家维持每年几十吨的试验性生产,这个厂最后以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峨眉半导体研究所的形式勉强存在。
而在中国多晶硅企业全军覆灭以后,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原料98%都依赖进口。在本世纪初光伏产业飞速发展时,中国光伏产业原料受制于人,价格飞涨到400美元/公斤以上,这曾让国内众多企业苦不堪言。
一位晶澳太阳能人士认为,虽然下游企业希望获得低价原料,但也不希望外资一家独大,他说,在国内企业尚未崛起之前,从海外进口原料,不仅价格高,服务也差,有些企业拿到了次品也只能自认倒霉,而如今,外资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
该人士说,在2009年多晶硅价格暴跌之后,江苏中能等企业都与客户进行协商解除了此前的高价合同,也未要赔偿,定金直接转为货款,而很多外资则拒绝协商,提出了巨额赔偿,如无锡尚德就支付了2.12亿美元的违约金给MEMC,这让众多国内企业负担沉重。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