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膜处理技术
膜滤法是新兴高效分离技术,系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作介质,以附加能量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进行过滤分离的处理方法。
一般说,对于浊度和细菌可用微孔精滤膜去除,例如大同市水司曾用中孔纤维膜微滤设备对水库微污染水进行了试验,出水浊度0.1 NTU,细菌总数趋于0等;对于病毒、天然有机物,可用超滤膜去除;纳滤膜可去除水中的钙、镁离子、消毒副产物、农药、表面活性剂等;反渗透膜可去除更小的无机离子与有机物等。
过去膜处理在净水处理上主要用于工业制水,近年来随着膜工艺的发展,其成本有所降低,已逐步渗透到生活饮用水领域。目前国内在小范围的优质水供应系统及瓶装水处理系统中已普遍采用了膜处理技术。
与常规水处理技术相比,膜处理技术能去除水中尺度更小的物质。通过膜处理还可以去除贾第氏鞭毛虫孢囊和病毒,减少常规消毒的副产物生成,而且可以不投药剂,避免了化学药剂的副作用。
虽然目前城市水厂普遍采用膜处理的条件尚不成熟,但膜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随着膜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不断降低,今后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5)富营养化原水的除藻技术
近些年来,水库及天然湖泊水被大量用作城市的供水水源,这些水源由于富营养化而在夏季大量滋生藻类等。因此,除藻已成为我国水处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6)安全消毒
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液氯是目前国内水厂使用最多的消毒剂,也有少数水厂采用二氧化氯或次氯酸钠作消毒剂。面对复杂的原水水质,采用更安全的消毒措施,选择即经济又安全的新型消毒剂以及寻找合理的投加方式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7)排泥水处置
净水厂生产废水(沉淀池或澄清池的排泥水以及滤池的反冲洗水)约占城市用水量的4%~7%。虽然水厂排泥水中无机成分占绝大多数,但其悬浮物浓度很高,如果将这部分水直接排入水体,不仅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还会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
研究发现,以铝盐作为混凝剂的污泥中氢氧化铝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底栖生物死亡率随之升高;而污泥的沉积作用则会造成水体中某些鱼类食物短缺,影响鱼卵的成活率。此外,给水污泥中还存在许多其他的污染物,如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砷、氟、硝酸根和放射性物质等,也会对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造成江河上、下游及不同区域之间形成“先排出,后吸入”的恶性循环。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水厂(如上海闵行水厂、深圳梅林水厂、杭州萧山自来水公司南片水厂等)对排泥水进行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大,自来水厂实施排泥水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势在必行。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不同水源、不同水处理工艺所产生的排泥水的处理工艺、脱水方式以及预处理药剂的合理选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8)小城镇适用工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在“小城镇,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更快。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己经步入一个充满活力的全新时期。总体而言,我国小城镇供水基础设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发展不平衡,供水基础设施整体现状水平不高。到目前为止,关于小城镇给水处理的经济适用性技术工艺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很欠缺。
应根据小城镇工程资金不足、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经济物质力量欠缺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研究其处理工艺,多开发一些土建工程量少,投资小,占地省,操作管理方便的实用技术工艺。
(9)水质检测
面对日益复杂的水源水质,水质检测技术应能及时地反映出水中某些微量成分对用户的危害。如何使水厂的水质检测系统能够快速、准确、方便的检测到它们的存在,是今后一项艰巨的任务。
(10)水质稳定
由于水厂(特别是采用地表水作为水源的水厂)的处理效果容易受到原水水质及处理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影响,出厂水水质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波动。随着对生活饮用水水质要求的全面提高,如何将出厂水水质变化稳定在理想的范围内也是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的净水技术之一。
3. 结论
目前我国自来水厂技术工艺的使用情况已形成以常规处理工艺为主体,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作补充的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水质标准的逐步提高,一些安全性高、能耗省、药耗低、占地少、操作管理简单的新处理技术工艺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