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第一届国际材料科学研究会上首次提出了“绿色材料”概念。他是以绿色度表明其对环境的贡献程度,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1992年,国际学术界明确提出绿色材料的定义:绿色材料是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为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亦称之为“环境调和材料”。
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卫生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废弃物、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所以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剪裁和健康建材等。
绿色墙体材料基本上应具备以下4个主要特点,以区别于传统墙体材料:
(l)制造此类材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降低能耗并大量使用废弃物作原料;
(2)采用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
(3)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人体健康;
(4)产品达到其使用寿命后,可再生利用。
绿色墙体材料的主要标志:
(1)节约资源;
(2)节约能耗;
(3)节约土地;
(4)可清洁生产;
(5)具有多功能;对外墙材料“与内墙材料既有相同的,又有不同的功能要求。
外墙材料:要求轻质、高强、高抗冲击、防火、抗震、保温、隔音、抗渗、美观与耐候等。
内墙材料:要求轻质,一定的强度、抗冲击、防火、一定的隔音性、杀菌、防霉、调湿、无放射性、可灵活隔断安装与易拆卸等。
(6)可再生利用:达到其使用寿命后,可加以再生循环使用,而不污染环境。
1 鉴别绿色墙体材料的要素
从以上绿色墙体材料的特色和主要标志可以看出,绿色墙体材料是指在产品的原材料采集、加工制造过程、产品使用过程和其寿命终止后的再生利用4个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的一类材料。
通常,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往往比较关注的是使用过程的环境保护,而对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方面注意不够。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建材认识水平的提高,这4个方面都是真正绿色墙体材料考核的基本要求。因此,新产品的开发中,一定要理解绿色建材的内涵和实质。对墙体材料而言,鉴别其是否是绿色材料主要从以下4点要素考虑:
(1)生产所用的主要原材料是否利废,主要原材料使用一次性资源是否最少;
(2)生产工艺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液、废渣、废气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要考察生产加工制造中能耗的大小;
(3)使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健康、卫生、安全;主要考察材料的使用中有机挥发物质、甲醛、重金属、放射线、石棉含量、保温隔热、隔声等性能指标,不同的建筑材料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例如:最新制定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要求(建筑砌块、轻质板材)中,对环境认证产品除规定了其产品性能必须符合相应国标或行业标准外,还应当满足固体废弃资源的使用量以及放射线核素含量、导热性能等指标。
(4)资源的的回收利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要考察该材料在其中寿命终结之后,即利用废弃之后不能造成二次污染并可能再利用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大多可以再利用,一般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由此可见,墙体材料如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建材,应当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大多数新型墙体可以利废或利用一年生植物的秸秆,生产工艺节约能源,使用性能也比较优异,符合绿色墙材的内涵要求。
2、实现墙体材料绿色化的途径和方法
2.1利用工业废渣代替粘土制造空心砖或实心砖
近年我国工业废渣年排放量近10亿t,累计总量已达66亿t,利用率仅40%左右。绝大部分废渣、如煤矸石、页岩、粉煤灰、矿渣等均可用以代替部分或全部粘土制造空心砖或实心砖。生产相当于1000亿块实心粘土砖的新型墙材,1年可消纳工业废渣7000万t、节约耕地3万亩、节约生产能耗100万t标煤。利用工业废渣制造空心砖,若孔洞率为36%,较之生产实心粘土砖可降低能耗30%左右。
我国是世界上粉煤灰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仅电力工业的年粉煤灰排放量已逾1亿t,目前利用率仅36%左右,主要用以筑路、回填、作水泥和混凝土的掺和料等。在用粉煤灰制造墙体材料方面尚未完全打开局面,近年有些制砖厂已在用粉煤灰代替3O%~50%粘土制造烧结粉煤灰粘土砖方面取得成功。根据国外经验,若在混合料中掺以合适的增塑剂,并相应地改进成型设备与调整工艺、则完全有可能用粉煤灰代替80%~90%的黏土制烧结砖。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