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咒之策
欧盟新节能令并非一个人走的夜路。美国、澳洲对产品能效标准进行了修订,提高了产品能效标准要求,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提高了能效标准,如沙特等。我国的冰箱能效标准也于去年开始修订,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调整,一是冰箱产品最低能效系数;二是每个能效等级的能效系数。
今年11月25日,在中国绿色环保大会上,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第一个有关家电产品绿色低碳的标准。这一标准是目前为止最严格的标准,很多项目上的苛刻度甚至已远超欧盟的ROHS指令。以此为准绳,只有11个企业的200多个产品通过了本次低碳认证,其中冰箱行业只有海尔一家获得了认证。
不难看出,整个世界的出口产品在技术方面将主要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我国冰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何以“解咒”,以成为冰箱行业节能环保趋势的掌舵者?
杨松强说,从近期来看,我国企业需要积极应对欧盟节能令,深入了解欧盟ErP指令的要求,并在技术上、设计上、原材料上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才有可能突破ErP指令的限定,获得长期出口欧盟的机会。
从长远来看,企业应该把节能环保和质量一样,当成企业的生命。在节能环保的技术研发上持续地、有前瞻性地投入,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华中通电器已经有了切实行动。孙义和告诉记者:“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阶段过去了,从去年欧盟新标一修订,我就关注到了这个信息,所以对有些不达标的产品型号就减少或停止生产了,这减轻了该标准对我的企业的冲击。
而且,该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的是,企业已经开始把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消耗的资源与节能所产生的成本进行比较,再综合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估,来决定产品是否上市销售,以此来迎合欧盟节能令的能效要求。
但是,如果想在技术和设计上进行改进,则必须对生产线进行相应的改造,则由此引发了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该企业的原生产线比较落后,在生产工艺的某些环节上,仍然存在粗犷生产的迹象,而企业有意识改进工艺,却因需要大量资金而进退两难,毕竟,中小企业的财力是很难与知名企业相提并论的。
杨松强说,生产线改造资金难题,这应该是欧盟节能令带给代工企业最头痛的一点。
另外,强化绿色供应链也至关重要。该企业也意识到,如果所采购的各种零部件都是节能环保产品,那么这就能确保产品在符合条件的管理体系下制造。
如果有强大的实力支撑,企业还可以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国外,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直接投资建厂。但是,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策略。
看来,企业只有提高节能环保意识,同时,在最先进世界标准的要求范围内,不断改进产品生产结构,研发出节能新品,才能够变不利为有利,成为节能环保大趋势下的常胜军。
而那些一味靠抄袭和低价来获取市场的企业,将面临逐渐被淘汰的厄运。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