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卓越的领导人能及时对麻烦的是非问题做出决断的勇气。
在组织中,领导不限于身处特定职位和角色的人,组织中从基层到高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领导者,许多非正式领导者为组织有效性做出了贡献。
在08年512那起国难中,温家宝总理作为国务院总理对军队并没有调兵遣将、发布命令的行政权力,但当他得知由于桥梁倒塌,彭州市十万群众被堵在山中,救灾人员和物资无法运入时,他心急如焚,积极发动部队要克服困难、要求他们能尽快赶到彭州,而在此地救援的一个军官说了一句“有困难”的话,在那种特定的背景、时间、地点下,总理发火了,他说:“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十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接着,总理眼睛里冒着火,又补充一句:“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活你们,你们看着办!”。这句话也极大的激励了救灾现场的官兵,也感动了全中国的人民。
4、卓越的领导者能率先示范实现愿景所需的价值观、特质、信念和行为。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战争理论著作《军谶》中,对卓越的军队领袖应具备的特质做出的这样的描述“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军灶未开,将不言饥;雨不披蓑,雪不穿裘;将士冷暖,永记我心”。
中国宋朝著名民族英雄岳飞,作为抗金部队的主帅,在部队补给艰难时,则“与士卒最下者同食、同住茅屋军帐”;将朝廷的犒赏全数分给将士;要求家人全部穿粗布衣衫、其子女每天做完功课后,必须下地劳作。正是因为他既有文武双全的才能,又有身先士卒的高洁品行,使“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岳家军口号,成为了真实的写照。
没卓越的领导者,再好的制度也得不到彻底的执行。当谈到领导力时,最常使人津津乐道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只狼带领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狼”,这正是企业应注重培养领导团队的价值所在。
五、企业组织提升干部领导力水平的五步骤
第一步骤:确定组织领导力培养和提升的目标
尽管不同组织的领导力培养和提升目标是不同的,但领导力培养和提升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去设定
1、愿景规划及战略制定能力提升目标
经过培养,领导者能够对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有效预测经营形式或者是环境的变化趋势,形成分析问题或分析市场的独到方法。
2、团队建设方面的目标
能较准确的预测和选拔组织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员工能力的提高积极寻找机会,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能够采取高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满意度;能较好的宣传贯彻企业文化,使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最终达到团队成员能将组织利益和客户利益相联系,在组织和客户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固关系的目的。
3、业务目标方面
能及时对员工的绩效表现作出有效的反馈,能激励员工不断挑战更高的绩效目标。没有绩效,就没有追随者。
4、决策能力培养目标
有较强的计划能力;面对机遇时,能及时作出调整资源使用计划的决策,当经营目标不可能实现时,能迅速做出决策终止计划;面对危机时,能够决策并采取一系列行动去应对危机、化解危机。
第二步骤构建构建本组织的领导力模型,确定组织领导力培养的内容
企业在构建领导力模型时,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能支撑战略。
(2)能体现自己企业的文化
中外无数企业的实践证明,每一个表现卓越的企业,都有一套强劲的企业文化在指引企业的成长,优势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营优势。
IBM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曾说:“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能取得何种成就,主要取决于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内在动力,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组织机构革新和选择时机等重要的多”。
一个企业的文化,也是公司考核和评介员工的标准。企业最高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最主要体现者。企业文化的养成,首先需要高层领导做出表率,然后企业各级管理者也要成为恪守企业价值观的标杆,这样才能共同带动全体员工形成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实现的过程,也是领导力的体现过程。
第三步骤:用业绩与价值观认同矩阵来选择领导力培养对象
很多企业在选拔储备干部的时候存在一些误区,有的是凭借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有的是单凭业绩,这两种方式都不合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做法是:以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和绩效两个方面为科学基准,构建业绩与价值观的认同矩阵,再以此为根据,确定培养对象。哪些价值观认同高、业绩也表现卓越的人可作为高管的储备人才来培养,哪些价值观认同高而业绩中等、或业绩卓越但价值认同低的人可作为中基层干部的储备领导人才来培养。
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牛根生用人法则:“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就是业绩与价值观认同矩阵的实践。
第四步骤:选择领导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步骤:领导力培养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
本文作者张青专注于目标管理和员工执行力管控等课题领域的研究,资深顾问,独立培训讲师。主讲《有效经营与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战略目标管理实务》、《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和执行》《高效的目标与绩效管理实务》、《提升员工执行力的管理利器——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技术》《基于绩效的人性化激励体系设计》等课程。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