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几年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策略是为中小企业(我们称之为发展型企业)提供营销传播的一体化服务,所以有机会与众多形形色色的中小企业主结缘。与他们长期近距离的接触与互动,不敢说阅尽坊间万象,但也算是与这个群体建立了纠缠不清的关系,其中有些成了能月下对饮的朋友、有些也因各种原因一拍两散。
按照美国学者格雷纳的企业成长阶段理论,中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处于第二、第三阶段,即维持阶段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企业老板能带领企业经过千幸万苦,跨过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这个坎,一般都有两把刷子,但他们因为出身背景、所处行业、创业经历的不尽相同,他们身上往往散发出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百花齐放,无碍各有其魅力:有些老成持重、有些年盛张狂;有些思维缜密、木讷慎言,有些则汪洋恣肆、口绽莲花。以抽身的角度来记录其中的一些较为典型的人和事,算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总结与反思,也算是对当下这个群体的一种关注与解构吧。
带头大哥林总
典型特征:有才华、具个性魅力,保持着草根的生命力,却又习惯性地漠视一些基本原则。
林总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四十多岁,个头不高;脸微胖却不十分圆润,可见平时要操心的事不少。举手投足间很有大哥范,但又总和人保持着一中不远不近的距离。林总找到我们的时候是因为他原有的工产收益稳定,想通过整合珠三角的生产能力,做一个运动品牌。
一回生二回熟,几个回合下来,林总和我有些熟络,经常拉着我出去吃饭、聊天。他觉得我们是一帮真正想干事的年轻人,而我很则着迷他真刀真枪的创业经历。记得他说早期自己很有商业头脑,很快赚到很多钱,后来自我膨胀、盲目投资,不仅将千万家财亏空殆尽还欠下几百万巨债。有一次实在没办法了,拖着病体、打着吊瓶坐飞机去另一个城市追货款来救急;他还有一个自我激励的方式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是每当他觉得迷茫或是疲倦的时候,他就会通过边开车边听革命歌曲的方式,从中寻找到激情和动力。据他说效果很不错,所以他车上的CD架统统被红色革命歌曲占领。
按照一般的逻辑,这样的人是具备了一些成为商业领袖的特质的。但因为一件事,我婉拒了他继续合作的要求。记得当时他在市中心租了一层写字楼,还从从耐克、阿迪的代工工厂里挖了一批人,雄心勃勃,跟我说希望三年内做到国内行业前三。弄得我们也以为找到了一颗大树,所以在没有签合同的情况下给他做了一个参展方案。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月,但到了付款时他公司的人总是以各种理由拖拖拉拉。后来不得已,为这事我直接打了几次电话给林总,但他每次都好像没事儿一样,还照例跟我说他的宏图大计,一会说挖了一个高手、一会说准备要收购一个工厂,至于付款,每次他都会给出一个新的承诺。
在彻底灰心后,我们果断终止了和他的合作。后来他们公司的发展也出现过一个小高潮,包括冠名国内一家著名的俱乐部、轰轰烈烈的举行过两次订货会。但两年后,挖来的那些人因为各种原因相继离开,公司也因为始终无法盈利最后低价盘给了另外一家公司。直到现在,他还只付了那个项目一半的款。
浪兄文总
典型特征:精明冷静、利益至上,外表看似平平,实则翻江卷浪
文总长着一副洗耳恭听、愿意随时叫人老师的样子,敦实的身材、大大的肚腩显露出他的包容力;但厚厚镜片下的眼神,似乎永远有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也就是这个文总数年前的一句话至今影响着我们公司现在的服务宗旨。
那是5、6年前,文总开的电器连锁店还很不成气候,只是在广东某市小有名气。因为我们当时服务的一家大型企业与文总的公司有业务往来,文总便通过他们找到我们,希望帮他们的终端形象进行升级改造。
初次合作很顺利,文总因此对我们很是热情,多次在他的下属面前露出相见恨晚的意思。不久,接到文总电话,邀请我们去他办公司,希望我们对他们的品牌建设进行系统的策划。当时我和我的团队还有点初战告捷的飘飘然,懵懵中还没完全领会这次任务的真正内涵和艰巨性,在很短时间内就拿出了一个偏重传播的整合方案。
记得提案的时候,文总和他的团队明显露出了失望之色,文总的一个副总甚至直接点明我们方案没抓住重点。但我们显然还没做好从被人尊重快速滑落到被人藐视的心理准备,在会上不断寻找可能的理据进行辩说,希望藉此挽回一点面子。
文总中途没怎么发言,只是最后说了一些客套话来结束这次提案,然后送我们一同走下楼。途中他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以平缓的语调说道:我感觉现在的广告公司、策划公司都很浮躁,很少有真正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的。当时我还边听便点头称是,突然察觉到弦外之音,意识到我们在文总心目中的初恋印象早已完全消逝。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坐上BMW扬长而去的背影,也正是从此坚定了要真正站在客户生意角度想策划的服务理念。
文总的公司后来越做越大,最新的消息是马上要在深圳中小板上市,但我们之间的联系和业务往来,也就定格在那次的提案。
后舍男孩罗总
典型特征:性格温和,做事较真,公司经营风格单一,延续性强,不求冒进,但求稳定,追求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罗总是湖南人,不到五十的年纪,说话慢条斯理,经营一家男装企业。我们是在一次服装展会上经朋友介绍认识的。
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南人,罗总居然不吃辣,让我觉得非常意外,不过后来仔细想想,这似乎与他的性格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跟一些风风火火干革命的企业家相比,罗总显得温文尔雅,对待企业的发展也一样,不求飞速上升,但求稳健发展。
我们的业务关系是为其男装拍摄广告片。服务了几个服装品牌,我们自诩对国内的服装行业还算比较了解,根据该品牌的现状,通过前期的市场分析,我们得出全新的广告策略及表现方向,然后创作出一套自认为比较精彩的创意向罗总提案。
结果,虽然早已取得了罗总的信任,但一条广告片来来回回还是弄了大半年。作为业内人士,我们都知道广告片是企业品牌战略的一种重要的载体,每个中小型企业都会由一把手亲自抓。但却从来没有遇到过像罗总这种细到从创作到拍摄到制作,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三思而后行”的案例。举个例子,经过几次开会碰撞终于确定创意,准备制作,罗总需要提供拍摄剧组主要人员的名单、资历、案例,然后一一甄选——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大型国企的招标行为中,通常的情况是根据片子的调性及预算,由我们品牌代理公司自行选择摄制组,最多也是两到三个推荐。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同理:老板的性格决定企业的命运——相比浙江、福建的男装品牌早已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作为同时起步的品牌,罗总的男装只在华中与华南局部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去年终于决定在中央电视台开始打广告,准备向前国市场发起进攻。“我们把企业的发展比喻成乌龟战略,不求突飞猛进,但求走得稳健,一步一步向前,每年都有增长!”罗总毫不掩饰自己企业的“慢热型发展”。
到底是“大鱼吃小鱼”还是“快鱼吃慢鱼”?不知罗总是怎么看的?
芙蓉姐姐冯总
典型特征:资质禀赋俱佳,有些持才傲物的资本,因未经历过真正的曲折,所以一直潇洒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
冯总貌美如花,从小在优裕的家境中长大,名牌大学毕业后呆过一些大企业。因为不屑于纠缠那些所谓的职场生存法则,于是创办了自己的一家大酒楼。
我们认识的时候,她的酒楼每天客似云来,算是经营得有声有色。在一次闲聊中,我的一句无意之言,让她萌生了要发展加盟,快速将企业做大的想法。
“我们现在有很好的概念,成功的经验,以及优秀的团队。目前缺的只是包装和推广,找你们来就是要补齐这块短板”。冯总一直保持着她作为职场精英时的话语体系,说起话来直来直去。然后指着桌上厚厚的一叠资料,连环炮似地说“你看,这是我们的团队这段时间根据国内外一些著名餐饮企业的资料整理成的运营手册,它主要包括……”。
显然,对于此时的冯总,连锁加盟的成功已无奥妙可言,在她手里诞生一个餐饮连锁王国已经没有悬念。我很折服于冯总超强的执行力。但我很清楚真要正式启动加盟,目前很多条件还不具备。比如原来单店那么成功,是因为具有很多不可复制的要素,一样的经营手法并不能确保其他新店也能成功;而酒楼的投资门槛比一般快餐店要高得多,因此对准备工作的要求更高,加盟政策的推出时机也要求更加审慎。
而冯总显然对这些问题难以和我达成一致。当然,我已不能说服战鼓已经擂响的冯总,所以最终的结论是作为朋友,我们只是会在合适的时候指指点点、顾问顾问。
很不幸,加盟计划如我所料推进很不顺利,但冯总最终还是靠自己的魅力说服了一个朋友加盟。但因为盈利能力上不去,经营半年后加盟酒楼就挂起了免战牌。冯总又回到了起点。
我们还是经常见面,冯总仍然是对我的意见持保留态度。还跟我开玩笑说,造成暂时困境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说服我们加入到她们的阵营来,但她确信这天迟早会到来。
后记:对于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主,以上几种类型自不足以概全貌,类型划分也不是绝对界限。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上描述更不是想进行优劣评价,分出高下。因企业发展初期,这些处于管理一线的当家人在管理能力与情智领域存在着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真正能将企业做大做强、将企业带向一个个新高度的企业家,无疑是那些善于学习、不断调整,在能力与道德层面不断进行自我修炼提升的人。不管怎样,他们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是他们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保鲜着中国经济的活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们中那些渴望更大成功、勤学善思、锐意进取的人不仅能将自己的企业从小带大、从弱到强,未来中国的优秀企业家乃至管理大师也会从中产生。
(公司同事欢少对本文亦有贡献,特此鸣谢!)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