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营养阻隔技术就是利用有机酸和植物油组成复合制剂,即生物除藻剂,投放于湖泊水体中,使之包裹在藻类表面,形成一层包裹膜,阻止藻类获得营养和能量,直至其死亡同时向水体中投加微生物促生剂和藻类微营养调节剂,结合湖泊人工增氧造流,底泥生物氧化技术,强化水体和底泥好氧微生物生长,促进死亡藻类分解,降低水体藻类数量,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指数,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藻类微营养调节技术就是向水体中补充微量营养,在生物除藻剂除去水体中大量存在的蓝绿藻后,促进其它单细胞浮游藻类生长,增加藻类多样性指数。通过生物除藻—生物促生—微营养调节---生物除藻—生物促生—微营养调节藻类多样性----等过程,逐步形成良性湖泊生态系统,强化湖泊自净功能,达到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修复被污染湖泊的目的。
生物除藻不是毒杀藻类,而是阻隔藻类营养源,使其饥饿而死。这样,避免了化学除藻剂引起的二次污染和由于藻类对药物的适应性而引起的药物致死剂量越来越大等环境问题。通过生物除藻技术,有效地杀灭湖泊水体中多余的藻类,特别是富营养化水体中低等蓝绿藻等优势种群。而不影响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物。同时,其特有促生成分能强化底泥微生物对死亡藻类分解。
生物促生剂含风化褐煤提炼的腐殖酸、从海藻、海草中提炼的天然生物促生剂、酶和各种螯合状态的微量营养等成分,具有促生和调节藻相的作用。通过生物促生,促进微生物对死亡藻类和其它有机污染物分解;通过藻类微营养调控,促进单胞藻类生长,竞争性抑制低等蓝绿藻的生长,提高藻类多样性指数。
湖泊增氧造流是通过增氧机和推流器,对水体进行增氧,同时改变水体流态。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主要条件为总磷、总氮等营养盐含量高、稳定而缓慢的水体流态、适当的水温,湖泊水体流态直接影响藻类的生长繁殖。通过
人工增氧造流技术,改变湖泊水体流态,抑制藻类生长。同时增加湖泊水体中下层溶氧,改善水生动物生存环境,使湖泊底泥和中下层水体微生物区系由厌氧向好氧转化, 促进湖泊底泥氧化。
湖泊底泥既是外源污染物沉积的“库” ,也是有机物、N、P 营养盐等内源污染物向湖泊释放的“源” ,湖泊底泥营养盐的释放与底泥、特别是泥水界面氧化还原电位密切相关,底泥厌氧促进底泥 N、P 营养盐向水体释放。通过底泥生物氧化技术,增加湖泊底泥好氧微生物活性和氧化层厚度, 强化底泥微量营养释放, 减少 N、P 的释放,并将死亡藻类等有机质分解为 CO2等简单无机物。 利用藻类营养阻隔技术和其它生物修复技术,成功治理了上海静安公园、南京总统府公园等城市富营养化湖泊。如 2002年 4 月29日开始治理的静安公园,主要采用投生物除藻剂、生物促生剂、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措施。其中生物除藻剂使用剂量为0.5mg/l,每二周使用一次,生物促生剂使用剂量为 1.5mg/l,每二周使用一次,生物除藻剂和生物促生剂相隔一周使用;水生植物种植包括凤眼莲、睡莲、香蒲、鸢尾、荷花等植物,于夏初陆续沿湖岸特定区域种植;水生动物包括鲢鱼、鳙鱼、河蚌等滤食性动物放养,于夏初陆续放入水体。治理前水体中 N、P等营养物和有机污染物超过景观娱乐用水水质 C 类标准3—5倍, 经过4个月的治理, 水体透明度由38cm上升至 60cm以上,可以见底。CODmn、BOD5、NH-N3、TP、和大肠杆菌数等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较治理前均下降 60-80%,总共 10 项考察指标中,8 项指标达到景观娱乐用水水质 C 类标准,2 项指标接近景观娱乐用水水质 C 类标准。
实践证明, 藻类营养阻隔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特别是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
【任先生-13710293610】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