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全市新建、改扩建的建筑都将按绿色建筑标准为依据。记者获悉,《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编制已于昨日启动,明年初将向全市强制推广。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同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会很宜人
“当你骑着自行车下班回家,一路上有大树的浓荫,雨后路面能渗水,不太潮也不太干;社区里凉风习习,非常宜人;所有的绿色植物都种植在自然光能够照射到的地方。”作为撰写《标准》的主要参与人之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捷向记者描绘出一幅画卷:绿色建筑将依托人的感受,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融合。
走进绿色建筑中,每层楼梯都有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道设计得非常舒适;滚梯、扶梯都有感应控制,只在有人乘坐的时候才运行;楼道内的灯都是声光感应的,只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亮起来。
进门以后,空气新风系统会自动从低耗能运行向人体舒适的运行状态转化,如果室外空气很好,空气系统将优先提供新风,让人在室内感受四季变化;如果室外光线充足,室内照明就不会开启;到了冬季,室内外的温度将自动进行热交换,室内温度将控制在宜人的水平。
公共建筑中的会议室会安装智能新风系统,会根据室内二氧化碳的总量控制新风的风量;公共区域的水喉都将感应式出水;洗手的水将在卫生间内回收并生成为中水,用于冲厕;室内的装修都采用蓄能材料,太阳照射时会储存能源,等冬天夜间天冷了再自动散热。
建筑花费先多后省
参与编写《标准》的专家测算,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并不用增加太多建安成本。即使增加的建安成本,也将被建筑使用后产生的节能效果冲抵,3到5年就能省回来。
中建院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所副所长曾宇说,绿色建筑的成本要以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考量,“我们不提倡盲目使用高技术,建议采用少耗能、不耗能、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被动技术,适宜技术和成熟技术,这样能降低建设成本,而成熟技术也能取得和高技术同样的效果。”
曾捷说,以往的统计显示,如果是住宅,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增量成本与普通建筑相比,每平方米增加50元以内。大型公共建筑虽然计算方式更复杂,但也不会高很多。她以节约水资源举例说,资源节约需采取3个步骤,首先要采用节水器具减少用水量,其次要使用节水灌溉、冷却塔等提高使用效率,第三使用非传统水源,如再生水、建筑中水等,寻找自来水的替代品。专家预测,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所产生的增量成本,在3至6年的运行过程中就能收回。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