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夹击之下,以电动汽车为首的新能源汽车,因其无污染、噪声低、能源效率高、维修方便等优点,被业界广泛看好,似乎一度要取代传统汽车的主导地位。
然而,这一行业的发展,“看上去很美”,却受制于一个瓶颈:充电非常麻烦。这也是最被消费者诟病的难题——以北京出租车为例,单班行驶300公里,双班行驶500公里,但现在的充电技术一次只够行驶80公里,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有关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等四项国家标准。这一姗姗来迟的电动车供能标准,可谓是一剂“催化剂”。它的出台,将为汽车企业和能源企业在电动汽车充电标准方面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画上句号。
弥补空白
将于2012年3月1日起实施的四项标准,由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电力企业联合会和汽研中心等机构共同起草。分别是《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和《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
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秘书处执行主任刘镇表示,目前,电动车充电服务网络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导致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对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电动汽车接口标准只是充电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来看,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与充电电桩生产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各自制定了不同的充电标准。因为标准不同,两者接口不匹配的现象时常出现,造成电动汽车生产厂商无所适从,消费者抱怨连连,最终导致电动汽车难以大规模推广。“这已经成为阻碍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障碍。”李宇恒称,“以前中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基本上是空白,产业发展无序也就不难理解了。”
电动汽车涉及汽车、电池和充换电,需要部门之间的协调,也涉及利益如何分配。就目前而言,技术方案方面的标准是最重要的。“在理想情况下,行业的发展需要标准先行,但实际上,从诸多行业标准的制定上可以发现,标准制定一般会滞后一些,但也不会晚于产业化发展的顶峰出现阶段。”赛迪顾问基础电子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袁远表示,电动汽车的发展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电动汽车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也同样离不开行业的配合。相关电力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电动汽车标准的建设一方面要与中国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接轨,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国际电动汽车相关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
四项国家标准的发布弥补了充电接口领域的空白,有利于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的统一。
这将有效降低之前电网公司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与电动汽车充电要求不匹配的担心。同时,充电服务便捷性的提升也会提振电动汽车的销售市场,减少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充电难问题的担心。袁远表示:“即将实施的四项国家标准无疑会成为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催化剂,对健全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