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德国城市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工业污染治理很到位,监管严格,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大约占30%,主要是氮氧化物排放,一半以上来自机动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正在采取全方位的、严密的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轨道交通重新受到重视
有轨电车飞驰而过是柏林的一大街景,同样的景象也可在德累斯顿、莱比锡、科隆、达姆施塔特等城市看到。有轨电车已经成为德国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原东柏林地区到现在还保留了许多有轨电车线路,而西柏林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以前为了给私家车让路,拆除了大部分的有轨电车。由于机动车污染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作为绿色交通工具的有轨电车近年来重新受到重视。在柏林,一些新的电车轨道正在修建。目前柏林有20多条有轨电车线路,共设800多个车站,每天上下班期间运送42万人(次)。除此之外,还有9条地铁,总长200多公里。柏林市只有340万人,相对而言,公共交通资源十分丰富。
目前,柏林大约29%的人开车上班,30%的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骑自行车上班的人占13%,而原来只有7%。整个德国公共交通十分方便,也不拥挤,因此,一些人就卖掉了私家车,出行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成了无车族。
为了鼓励更环保的骑车出行,德国交通部门制定了鼓励自行车出行的计划。柏林有1200左右个自行车租赁点,街头设有租车指示牌,标明全市自行车租赁点所在位置。同时,德国一些汽车公司还推出了汽车共享计划,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租到一辆电动汽车用于短距离出行。
维护步行人、骑车人和开车人平等的路权
德国一些城市秉承绿色出行理念,努力给骑车人、步行者以平等的路权,给汽车则设置了很多限制,以引导公众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一个措施就是限速。在居民区,晚上10时至第二天早上6时,70%的街道时速不能超过30公里,以免噪声扰民。一些街道由于孩子比较多,设置了画有孩子踢足球的指示牌,要求汽车以步行的速度行驶。
德国的城市道路,大都设有1米左右宽的自行车道,有的用红色地砖铺成,有的画上白线表示。过去自行车与步行人共用一条道,现在则遭到步行者的抗议,他们要求设置单独的人行道。因此,在一些比较宽的主街道,交通部门通过压缩机动车道来设置自行车道。自行车道上如果有人骑车,汽车就不准驶入;如果没有,机动车可以临时借用。
与国内城市不断拓宽道路以方便机动车通行的做法不同,德国反其道而行之,压缩城市道路的宽度。
二战后,柏林市一些道路修得很宽,道路中间可以用作停车场。目前柏林正在力图恢复二战前的城市布局,那时的街道比较窄,建筑比较矮。现在一些宽阔的道路被收窄,空出来的土地用于修建新的建筑以繁荣商业,有的用来建设绿地。马路中间的停车场转入过街通道,而过街通道则由地下转为地上,街道增加红绿灯,方便行人通过。除了节约土地资源外,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限制机动车流量和车速,降低人们开车的意愿,增加公交的吸引力。
当然,道路的宽窄牵涉到不同群体的利益。由于步行人、骑车人以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人的增加,他们要求扩大行路权的呼声得到了积极回应。与此同时,开车人的行路权则受到损害,为此他们也提出自己的要求。例如,柏林准备在原西柏林地区修建有轨电车线路,因为建有轨电车需要占两条行车道,因此遭到开车人的反对。在德国,交通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政治议题。
开展无碳黑行动,在城市设置低排放区
为了控制机动车污染,除了提高机动车的排放标准之外,再就是通过设置低排放区来减少污染排放,这项措施已取得明显效果。
根据监测统计,柏林27%的大气污染物来自于机动车,同时,机动车还贡献了76%的氮氧化物,欧洲其他城市也占到了70%以上。
德国依据法律开展了“无碳黑行动”,即通过设置低排放区来降低机动车污染。“无碳黑行动”由德国环保协会组织实施,根据什么样的发动机就贴什么样标签的原则,对达到欧Ⅱ、欧Ⅲ、欧Ⅳ标准的机动车分别发给红、黄、绿3种环境标志。这项行动要求各个城市尽量设置一个低排放区。目前德国已有54个城市设置了低排放区,区域总面积达到850平方公里。不同地区的城市执行情况不一样,一些城市黄、绿牌汽车可以进,有些城市则非常严格,只有绿牌汽车可以进,柏林就是其中之一,执行这一严格标准的城市有7个。
低排放区的标志很醒目,设在道路入口处。为了加强监督,一些地方安装了监视器,同时,也有巡逻检查。对于违规进入低排放区的汽车,一次罚款40欧元,并扣1分。
目前,柏林轻轨以内86平方公里的区域为低排放区,全市的绿标车达到97%。据测算,从2007年到2010年,柏林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PM10减少了50%多,但是,氮氧化物减排不是很明显,需要安装过滤器。同时,德国还注重控制能源消耗来减少污染排放,计划到2020年,交通领域能源消耗减少10%,到2050年减少40%。
设置低排放区是成功的,他们得出的经验就是规模越大越有效。这一行动已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
密切监测空气质量
德国的空气污染在1995年达到了峰值,此后随着法规和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污染物浓度大幅度下降。例如,上世纪60年代,鲁尔区的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煤炭企业,其次是炼钢企业,再就是居民取暖。70年代,鲁尔区煤炭企业纷纷破产,工业企业开始脱硫,产业结构开始转型。80年代,立法不断完善,企业开始主动脱硫,目前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已经低于10微克/立方米。
目前,对德国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交通,特别是氮氧化物,大部分监测点的平均值都超过临界值。因此,未来立法的重点将转向机动车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排污控制,例如,欧Ⅵ标准对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限值会更加严格。
德国环境立法的目标首先是保护人体健康,其次才是保护环境。基于这样的理念,德国在城市交通运输繁忙的地段设置了监测站,因为这些地方人群密集,而且许多居民就住在旁边。这些地方的监测数据纳入了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中,而不仅仅是作观察和研究用。
德国有16个空气质量监测网,联邦环保局自身有一个。监测点主要分布在以下3个地区:交通运输繁忙地带、居民区、偏远的农村地区。环境敏感地带是重点监测的地方,例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把莱茵河和鲁尔区作为监测重点,监测点分布在居民多、交通堵塞严重、街道狭窄的地方,以及乡村、工业区和城乡接合部,密切监测空气质量变化。
德国的环境质量信息是公开透明的,政府免费向公众提供年度空气质量报告之类的出版物;同时,网民可以查到每一个地区的监测值,公众人人可以查阅各国提供给欧盟的环境质量报告。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