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谈到环境污染,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空气的污染,关心大气中的PM2.5,关心雾霾的程度;往往会想到的是水资源的污染,关心饮水质量,关心用水安全。而对土壤的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改良却谈得很少,有关部门虽然...
-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的激增势必导致垃圾围城愈演愈烈。相对填埋等技术,垃圾经焚烧后不仅可大幅降低体积,从中获得电力能源,避免填埋等处理方式对地下水和土壤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更可解决我国各级城市人均面积...
-
“垃圾焚烧行业正处在波峰期,市场容量很透明,竞争格局在慢慢固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刘畅近日在第七届中国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论坛暨固废处理技术交流会上表示。据了解,目前,瀚...
-
导读:《“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超过2万亿元。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这个市场,环保市场真正进入了“战国时代”,那么作为一个资本驱动的产业,中小企业...
-
导读:众所周知,现在的节能环保行业非常火热,不仅仅是坚守行业的节能环保企业迎来了春天,不少企业都在跨行业的挤入节能环保行业。本文主要系统化解读节能环保行业大趋势:环保产业化和产业环保化。众所周知,现在...
-
我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已有17年的历史,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和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都对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前不久,...
-
曾经无处安放的垃圾变成了抢手的有机肥;甘蔗渣发电,其滤泥作肥;变废为宝的不锈钢制品等“再生产业”成了工业支柱……记者近期在广西多地了解到,各种垃圾经分类处理后,开始成为经济转型的有力推手。从“垃圾围城...
-
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察组共进驻了16个省份,近2/3的省份的督察意见涉及水源保护问题。“水十条”提出了推行饮用水水源信息公开化。有专家指出,监测结果的公布中,将符合III类及以上的水源水质写为“达标”...
-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垃圾干湿不分就扔到垃圾桶;垃圾分类后投放到垃圾桶,结果环卫工人全混合倒在一个垃圾桶里运走了……17年前,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率先启动“城市垃圾分类”试点,鼓励垃圾分类,但效果并...
-
说起生活垃圾分类,山东青岛的居民王女士深有感触。“一开始,每家每户都发放了不同颜色的垃圾袋,用来装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投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可时间一长,大家都没了分类的耐心。后来发现,环卫车运垃...
-
最近,“蓝天保卫战”成为出镜率较高的环保热词。而要打这场攻坚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散煤污染治理这个“牛鼻子”。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其国土面积仅为全国的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主要大气...
-
近两年来全国各省着力推广运用PPP模式,中国的PPP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我国创新财政投融资方式及深化财政改革,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从动因而言,从本...
-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对土壤的保护和治理。随着“土十条”落地并执行,以及“十三五”关于土壤修复政策的提振,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报告显示预计2017年土壤修复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40亿元。而且还测算,“十三五...
-
2017年4月1日,平地起惊雷。《新闻联播》播出一则重要新闻,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国家级新区。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闻一经播出,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热议。自不必言,雄安新区的“落地”首先带“火”的...
-
大家好,我是一根玉米秸秆,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我。一到春耕、秋收前后,很多农民就在田里放上一把火,我们燃烧产生的烟气造成大气污染,令人生厌。不过你别着急,这种把我们“付之一炬”的状况正在改变,我们秸秆家...
-
若以平均漏损率20%计算,中国水务企业一年的漏损水量为102亿吨,若以售水每吨水价2元计算,则自来水漏损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200亿元以上。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水务管理智慧化应运而生,智慧水务借助网络、...
-
【人物小传】韩喜清,男,1986年06月出生,甘肃宕昌人。2003年12参加工作,现任文昌发射场发测站污水处理岗位技师。主要负责文昌航天发射场生活污水处理、推进剂废水、废液处理。2016年7月被评为优...
-
同质化的企业提供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正推动水环境治理行业加速进入没有技术和模式创新基础的“伪成熟期”。“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政策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
-
还记得章丘上皋村“10.21非法化工废液倾倒事件”吗?现在要集中整治了。4月初,山东省地矿局801队成功承揽了上皋村废弃化工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作,这是山东省目前实施的首个最大污染修复整治工程。该项目将...
-
3月30日,《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发布,明确了垃圾分类主体范围、强制分类要求、全民参与引导、配套体系构建等问题,打下我国新一剂的垃圾治理“强心针”。近日,人民日报刊登“垃圾分类,国外这样做”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