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束除雾器的结构形式
管束除雾器有几种结构形式,一种是使用耐腐蚀导电材料(可以为导电性能优良的的非金属材料或具有耐腐蚀特性的金属材料)做集尘极,一种是用通过喷水或溢流水形成导电水膜不导电的非金属材料做集尘极。
湿式电除尘器还可分为横流式(卧式)和竖流式(立式),横流式多为板式结构,气体流向为水平方向进出,结构类似干式电除尘器;竖流式多为管式机构,气体流向为垂直方向进出。一般来讲,同等通气截面积情况下竖流式湿式电除尘器效率为横流式的2倍。
沉集在极板上的粉尘可以通过水将其冲洗下来。湿式清灰可以避免已捕集粉尘的再飞扬,达到很高的除尘效率。因无振打装置,运行也较可靠。采用喷水或溢流水等方式使集尘极表面形成导电膜的装置存在着腐蚀、污泥和污水的处理问题,仅在气体含尘浓度较低、要求含尘效率较高时才采用;使用耐腐蚀导电材料做集尘极的湿式电除尘器不需要长期喷水或溢流水,只根据系统运行状况定期进行冲洗,仅消耗极少量的水,该部分水可回收循环利用,收尘系统基本无二次污染。
除雾器的箱体材质,几乎都是Q235钢板。在制药、食品、化工等少数工业部门,虽也有使用不锈钢的,但其目的除了防腐蚀之外,也是为了防止铁锈混入产品或制品中。对于由重油、煤炭等材料生成的硫氧化物,用普通钢板时,应涂有耐温和耐酸的涂料。这种涂料多为硅树脂系或环氧树脂系等。腐蚀严重的地方用不锈钢板或者在钢板上涂刷耐热耐酸涂料外,再加局部表面处理。对于强腐蚀性气体的情况,也可将袋式除尘器箱体内壁做上塑料、橡胶或玻璃钢内衬。袋式除尘器除了收集生产过程中的粉尘以外,腐蚀性气体的存在,大多数是由于高温处理而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选用的塑料、橡胶必须同时耐高温。过滤材料耐腐蚀性的使用条件不同而各异,本节仅就这种材料的适用温度及其对耐腐蚀的影响简述如下:①聚丙烯滤布。一般耐腐蚀性较好,且价格便宜的滤布,但在有铅和其他特殊金属氧化物等条件下使用时,如遇高温可促进氧化,使耐腐蚀性能下降。②聚酯滤布。聚酯滤布是布袋除尘器使用最广泛的耐腐蚀滤布。使用在温度120度的干燥气体,效果很好。③耐热尼龙滤布。尼龙滤布是良好的耐腐蚀滤布。但在SOx浓度较高的燃烧废气中使用寿命较短,它对磷酸性气体的抵抗性极差。④玻璃纤维滤布。耐腐蚀性方面问题不大。对耐热尼龙也有用氟树脂等喷涂以加强耐酸性的。除雾器以硫酸腐蚀或类似性质的腐蚀情形较多。所以,其工作温度在任何时候都需保持在各种酸以上。特氟纶滤布。耐腐蚀性方面是毫无问题的,但价格昂贵。这就是说,对除雾器箱体的保温是非常有效的防腐蚀的手段;反之,如不对箱体保温,在强风和降雨之时,因遇冷温度下降,则袋式除尘器箱体之内难免有酸液凝结。防腐蚀和防止结露的措施相辅相成。
在工业生产过程及工业废气的排放过程中,将气--液进行分离是一项重要的工艺过程。在很多产品工艺生产操作中要将夹带在气相中的雾沫或粉尘加以分离,才能使生产正常顺利地进行。分离这些烟气携带的雾沫或粉尘,既要分离效率高,阻力小,不易阻塞,还要安装面积小,运行经济,安全可靠,操作方便。
除雾器工作原理为了清除气体中的雾沫和夹带的液相,工业生产中一般采用除雾器。除雾器是一种在工业生产和环保产业中广泛使用的气--液分离必不可少的装置。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人们为了工业生产的需要就发明了除雾器。根据除雾器的用途或结构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如百叶窗式分离器、重力沉降型分离器,但这些分离器分离效率不高,而且不易分离较小粒径的雾沫;丝网除雾器虽然能分离一般的雾沫,但要求雾沫清洁,气流流速较小,且阻力降大,使用周期短,设备投资大。因此,研究和生产分离效率高、阻力降小、允许气流速度大、防堵功能强的新型高效除雾器成为工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含有雾沫的气体以一定速度流经除雾器时,由于气体的惯性撞击作用,雾沫与波形板相碰撞而被附着在波形板表面上。波形板表面上雾沫的扩散、雾沫的重力沉降使雾沫形成较大的液滴并随气流向前运动至波形板转弯处,由于转向离心力及其与波形板的摩擦作用、吸附作用和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得液滴越来越大,直到集聚的液滴大到其自身产生的重力超过气体的上升力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时,液滴就从波形板表面上被分离下来。除雾器波形板的多折向结构增加了雾沫被捕集的机会,未被除去的雾沫在下一个转弯处经过相同的作用而被捕集,这样反复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除雾效率。气体通过波形板除雾器后,基本上不含雾沫。
玻璃钢除雾器分离装置通常由多折向波形板、支撑架、挡板以及冲洗喷嘴、冲洗管道、管道支撑、管卡等部件组成。
分离步骤:
a、气体进入除雾器后被分隔为许多单股的通道;
b、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液滴雾沫碰撞在波形板片上形成液膜;
c、液膜随气流向前运动至转弯处被分离下来。
河北众瑞环保设备有限公司(http://www.hbzrhb.com)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研发和设备提供的高新技术企业。屋脊除雾器,水平除雾器,管式高效除尘器,管式除雾器,公司采用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从设计、制造、安装、运行、调试以及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精心组织。对关键环节重点把关,形成了系统化的项目管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