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色无味的工业废水仍然可能有毒。为了让工业废水彻底无毒,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潘丙才教授用上了纳米技术。1月8日由他主持完成的“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回用新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气味刺鼻的工业废水只要处理成透明、无味的就算大功告成,而水质不见得有多好,无色的水可能依然有毒。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水需要进一步“排毒”。可是把有毒的水变成彻底无毒的水是个很大的挑战,比如废水中的重金属、氮和磷,还有生活用水中的砷和氟,有潜在毒性,但因为它们的含量已经比较低,传统的过滤分解材料,对它们几乎无计可施。2005年,潘丙才把目光转向了最新的纳米材料。
他和同事们设计了一种环保纳米材料,类似沙粒大小的小球。把这种特殊小球放进水处理设备的过滤筒中,就形成了特殊的过滤层。这种过滤层和常见的过滤层不同,水流会快速通过,不会淤积堵住,而转眼间水中的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和化学物质,就被一个个小球内的纳米物质捕捉分离出来。
据介绍,处理不同的污水,对付其中不同的有毒物质,可以用不同功能的小球。过滤后的水质,都能达到甚至远远超过现行的国家环保标准。不仅如此,使用过的小球还可以抽出来,经过处理,把里面的重金属或者化学物质统一采集出来。比如从无数吨废水中过滤出的微量的铜,能从小球里分离集中成一个小铜块。
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近3年处理废水近5000万吨,去除废水中铬、铅、镉、砷等重金属300多吨,回收镍、铜等百余吨,节水逾千万吨,累计增收节支数亿元。项目成果为重金属废水提标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有力提升了我国在环境纳米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