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的膨胀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因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各类工业垃圾也急剧增长,而我们的
垃圾处理能力在短时间内却难以跟上垃圾的产生速度,因此,“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等也应运而生。
作为行业高科技门户网站,OFweek
节能环保网时时关注着垃圾处理节能环保行业的最新动向。在OFweek移动端APP中输入“垃圾围城”以及“垃圾围村”等关键词,你会看到各类新闻报道满天飞。
看到这些新闻,笔者内心不禁一颤。殊不知,垃圾处于失去管理的状态下,就像一个魔鬼到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新闻:湖北一村庄被垃圾场污染水源 16年内41人患癌。在新闻里介绍到,通山县凉亭岭垃圾场是该县唯一的垃圾场,从10年8月9日开始,位于垃圾场附近的衢潭村村民就不准许环卫部门在此倒垃圾,通山县县城每日上百吨垃圾无法及时清运。村民们表示,因为怀疑垃圾场污染了环境,导致该村癌症患者人数增加,他们这才堵了垃圾场。
这不是个例,而是整个垃圾污染的一个缩影。目前国内垃圾处理行业整体仍处于无害化处理的初级阶段。卫生填埋仍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然而垃圾填埋虽然具有技术成熟、处理费用低等优点,并较好地实现了地表的无害化。但是,填埋的垃圾并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残留着大量的细菌、病毒;还潜伏着沼气重金属污染等隐患;其垃圾渗漏液还会长久地污染地下水资源,所以,这种方法潜在着极大危害,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后患。
这种方法不仅没有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处理,而且大量占用土地是把污染源留存给子孙后代的危险做法。因此,在很多发达国家明令禁止垃圾填埋。然而,我国目前垃圾产生量大、存储量多的基本情况,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垃圾焚烧技术可有效减少垃圾容量75%以上,并且占地面积少,不易造成污水渗透等污染。此外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可进行供热和发电等二次利用。因此垃圾焚烧技术近些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有望成为我国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
然而,垃圾焚烧在国内推广却并不顺利,在推广使用上却遇到了重重困难。OFweek APP中的题为《垃圾焚烧发电推广路上的“绊脚石”》的文章写到:超标排放、混合焚烧以及邻避效应阻挡了垃圾焚烧发电的推广。
因此,如何有效推进垃圾焚烧项目的落地成为行业以及政府积极探索的课题。有业内人士建议到:
1、监管与技术双加强。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中含有颗粒物、酸性气体、重金属、二噁英等多种污染物,建立末端排放实时监测系统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另一方面电厂要加快处理技术更新,采用SNCR+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器+湿式洗涤塔工艺,能够对污染物进行有效
净化。
2、不分拣到位不焚烧。一方面要加强群众的环保意识,从生活、教育中去引导人们进行垃圾分类;另一方面提高对餐饮企业和有食堂的机关单位的垃圾分类要求,加大处罚与监管力度。
3、化“邻避”为“邻利”。在落实环境防护距离基础上,面向周边居民设立共享区域,因地制宜配套绿化、体育和休闲设施,实施优惠供水、供热、供电服务,安排群众就近就业,将短期补偿转化为长期可持续行为,努力让垃圾焚烧设施与居民、社区形成利益共同体。
当然,在土地自然日益稀缺的情形下,垃圾焚烧取代垃圾填埋已是大势所趋,阻碍其发展的“邻避”效应也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此前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十三五”大中型城市将重点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鼓励区域共建共享焚烧处理设施,到2020年,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40%。
同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十三五”工作目标:将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作为维护公共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到2017年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活垃圾清洁焚烧标准和评价体系。到2020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总处理能力50%以上,全部达到清洁焚烧标准。此目标的提出基于我国垃圾围城问题的严重性,是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OFweek移动端APP题为《“十三五”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梳理和剖析》一文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为我国“十三五”垃圾焚烧处理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欲查看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OFweek移动端官方APP。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