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绵城市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
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
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
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
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
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
重大任务。
www.spongerain.com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
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
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
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
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
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
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
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
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
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
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
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
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
化。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
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
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
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
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
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
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
2 低影响开发 雨水系统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
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
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见图 2-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
www.spongerain.com
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
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
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
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
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
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
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
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
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
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
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
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
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
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
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
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3 海绵城市 —— 低影响开发 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
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
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
施建设的主要内容。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
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
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
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与所在区域的规划控制目标、水文、气
象、土地利用条件等关系密切,因此,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流程、单项设
施或其组合系统时,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优化设计方案。低影响开发
设施建成后应明确维护管理责任单位,落实设施管理人员,细化日常维护管理内
容,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正常。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如图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