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绿色建筑: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

发布时间:2009年7月21日 来源:江苏经济报

....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拟从“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来阐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

  1、“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组成 

  “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包括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称为内部效果,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称为外部效果,按照工程经济学的观点:内部效果可进行财务评价, 外部效果应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所谓国民经济评价是按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出发, 考察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来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外部效果一般包括产业关联效果、环境和生态效果,技术扩散效果,外部效果会造成私人成本(内部成本或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评价“绿色建筑”效果主要是外部效果指标。

  由于“绿色建筑”刚刚开始发展,统一性的量化指标体系还没有确立,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严格控制建筑产业规模,限制从业人员数量。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集中表现为各地争上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人海战术,一旦国家限制建设规模,将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水平低下。(2)加大科技投入,更新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科技装备投入机制。着力建筑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结合工程项目,针对未来建筑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新机具、新工艺、新材料,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3)在城市规划、勘察设计中贯穿“绿色建筑”的思路。家庭住宅和城镇建设必须保留在建或改建的余地,从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控制对环境的破坏。(4)精心施工,降低资源消耗,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应采用节能降耗措施,防止过多地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等。 

  2、外部效果给建筑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政府的干预调控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加强建筑工程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管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强化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贯彻执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全过程监管,特别要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监管,在项目成本上体现为将部分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使得“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提高,内部效益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降低,外部效益提高,使有效资源向绿色建筑经济领域合理流动。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