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位于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大凹村北侧,建设规模及内容为日处理生活垃圾2250吨,主要包括3×750t/d机械炉排焚烧炉和余热锅炉,2×N25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据规划内容显示,五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搬迁的新厂区位于西翥街道大凹村北侧,距离现状厂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实际距离更远),新厂规模约145亩,建设规模及内容为日处理生活垃圾2250吨,服务范围为五华区及周边城区。
五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昆明西北新城普吉立交西侧、北三环北侧。自投入使用以来,虽然处理了大量生活垃圾,缓解了城市垃圾处理的困局,也造成了二次污染,周边居民深受该厂排出的烟气困扰。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址五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异地重建迫在眉睫。随着五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云冶等污染企业的异地搬迁,西北新城的环境质量将会大大提高。
昆明市五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异地搬迁重建项目由昆明鑫兴泽环境资源产业有限公司建设,选址于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大凹村。拟建项目日处理生活垃圾22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81.125万吨,项目服务范围为五华区及周边。本项目主要由生产及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等内容组成,包括新建垃圾接收、贮存、焚烧系统、烟气处理系统、垃圾热能利用系统等。拟采用3台日处理能力为750吨的机械炉排炉焚烧炉,工程拟安装三台炉中温中压锅炉以及配套安装2台25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设备年运行时间≥8000小时,年发电量9600万kWh。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水有垃圾渗滤液、卸料平台冲洗水、锅炉产生的浓水、除盐装置产生的浓水和反冲洗水、生活污水;废气主要为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含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氯化氢、氟化氢、重金属、颗粒物、二噁英类等大气污染物的烟气,以及垃圾储运系统、渗滤液处理站等产生的恶臭。运营期产生的废气经处理后,均能达标排放。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
1、废气
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气主要为垃圾焚烧系统产生的烟气,垃圾储运系统、渗滤液处理站等产生的恶臭,以及飞灰固化车间产生的无组织粉尘。产生的有组织废气污染物有:SO2、NOx、烟尘、HCl、CO、重金属、二噁英类等。无组织排放的废气有NH3、H2S、甲硫醇等。
2、废水
①地表水
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是垃圾渗滤液、车辆及地面冲洗废水、锅炉产生的浓水、除盐装置产生的浓水和反冲洗水,以及职工生活污水等。此外,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会产生大量的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浓缩液。
②地下水
根据工程分析,拟建项目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堆放于垃圾贮坑、渗滤液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等处的废水防渗设施出现故障,废水可能会渗透到地下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据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区域内,需要重点防渗的区域包括:垃圾池、卸料平台、渗滤液处理站、飞灰固化车间、氨罐区、点火油库等。
3、噪声
本项目运营期主要噪声源为发电机组、冷却塔、泵类及其它配套设施,噪声源强在75-100dB(A)之间。
4、固废
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焚烧炉炉渣、飞灰、污水处理站污泥、废布袋、废机油、废金属,以及生活垃圾等。
5、环境风险
项目运营期存在的环境风险主要为:烟气处理系统事故排放、氨水储罐泄露、恶臭泄露以及垃圾渗滤液的渗漏等几个方面。
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环境空气
项目对焚烧炉产生烟气收集后经过余热锅炉并入烟气净化系统,烟气净化采用“SNCR(炉内)+半干法脱酸+干法脱酸+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的处理工艺,并采用“3T+E”焚烧工艺,经净化达标后废气通过120m高三筒集束式排气筒排入大气。。
(2)水环境
项目厂区内排水系统设计为“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体制。生产废水中垃圾渗滤液、卸料平台冲洗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进入项目渗滤液处理站,采用“预处理+厌氧UASB+MBR+纳滤/反渗透”处理工艺处理后浓水回用于石灰石制浆和回喷垃圾仓,再生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池作为补充水。为防止项目对区域内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对于项目区域内重点防渗区,本项目要求采取防渗措施后,区域内防渗等级不大于1.0×10-12cm/s;对于一般防渗区,鉴于厂区天然基础层的渗透系数大于1.0×10-7cm/s,因此应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构筑防渗层,防渗层的厚度应相当于渗透系数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土层的防渗性能。项目循环系统的排放的清净下水部分回用,部分经清净下水排放口外排厂外管网,最终进入大营河。
(3)噪声
选用低噪设备,合理布置,加强厂区绿化,减少噪声对外界的影响。
(4)固废
本项目产生的炉渣,外售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经固化后进行检测,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要求后,可以进入西郊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置。(5)环境风险针对存在的环境风险,项目采取了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发生后须采取的救援措施、并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可将本项目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发生风险事故也能立即进行救援,以保障项目周边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环境。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