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CCS是全球碳减排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10年3月19日 来源:金羊网

....

        国内第一个由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联合支持的“广东省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英文简写CCS)可行性研究”项目于3月18日在广州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及帝国理工大学合作,在广东省进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当记者向该技术领先国家挪威政府上海世博会总代表毕立新(AR鄄ILDH.BLIXRUD)问及对该技术的看法时,得到一个反问句:你相信这门哲学吗?


        将一项技术上升为一门哲学,其潜在的含义非常丰富。

 

        在中国发展CCS必须增加资金支援

 

        近期,由海内外一线科学家以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名义发表的题为《认清中国碳捕获与封存(CCS)的近期机遇》显示,要在中国发展CCS,眼前就有许多机会,但是这些机会是否能被把握住,就要看各国政府、国际机制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努力的程度,是否能进行有效而迅速的融资、能力建设以及技术和知识转移。这个合作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参与的各国,最终将是整个世界。


        该报告认为,对于CCS技术的应用和改进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降低来说,来自中国政府和国际资源的切实融资至关重要。目前需要财政大力支持的主要领域有三个:第一个是建立大型的综合性项目来测试商业规模的技术、获取经验、弄清管理事项,以及培养人力资源。第二个是对海上盆地的碳封存能力进行研究,以满足缺乏陆上封存能力的东南沿海密集地区的需要。第三个是对中国主要的陆上冲积盆地进行详细的地下地质评估,对现有的方法论去芜存菁,作出更加精确的估测。要让中国的CCS产业发展到也能够进行技术和专家出口的水平,还需要更深入的政策和经济驱动,比如直接监管、碳税收和排放控制补贴等。


        但该报告同时指出,由于中国在该领域还没有一个全面性的管理系统,早期的示范项目尤其需要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中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学习。欧盟和美国已经开始努力与中国分享其管理经验。但是,仅有知识分享是不够的。要在中国发展CCS产业,就必须增加资金支援。对任何单独的开发者来说,头几个大型示范项目注定是昂贵的和“危险的”,而且中国对于这个技术仍然存在广泛的疑惑。因此,要在中国建立多个最初的示范项目,试验不同的捕获技术和地质构造,国际资金援助至关重要,在这个碳紧缩的世界上,所有技术、政治和经济利益相关方都将从中受益。

 

        财政激励将成为主要推动力

 

        项目参与者,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研究生、Captur鄄eReady.com创始人李佳认为,CCS技术的成功推广依赖于一系列因素的实现。首先,要有充足的资金和坚强的政治后盾作为支持,并且还要有明显的先行者优势。这些因素能够为示范工程创造一个较为合理的投资环境。其二,此类项目必须能够证明CCS技术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并且找到有效的融资模式和运营模式。第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碳价格必须在保持平稳的同时确保CCS技术的投资有利可图。第四,必须提高沟通模式的效率,从而增强决策者、能源企业以及公众对CCS技术的了解。


        全世界大部分的利益相关者都一致认为,CCS技术在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大众眼中,可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效的前景要比CCS技术稍微乐观一些。决策者及普通民众对CCS技术缺乏了解已经阻碍了该技术的推广实施。


        能源损耗是CCS技术存在的一个局限因素。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压缩有可能会使燃煤电厂的燃料需求增加25%。有趣的是,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进行的大多数利益相关方意见征询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发展CCS技术将会使能源安全得到提升。然而,中国的利益相关者却倾向于将CCS技术看作是对国家能源安全的一种威胁。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技术会导致煤炭进口量的上升。一些人还担心它们会引发运营安全问题及煤矿事故。


        李佳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CCS项目可能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但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工成本、资本成本、以及币值上涨速度的不断加快,这种优势到2020年便有可能被大大削弱。清洁发展机制(CDM)中已经建立的CCS方法有可能为发展中国家初期启动CCS示范项目提供相当数额的资金支持。但是,仅凭清洁发展机制提供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由于示范项目的减碳成本要远远高于现行减排认证(CER)的市场价格,因此,未来十年,世界各国公共部门采取额外的财政激励措施将有可能会成为推动CCS示范项目发展的主要动力。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