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节能,需要破解融资难题

发布时间:2010年3月25日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节能、低碳成为热门话题,各行各业相继掀起一股节能热潮。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节能减排的市场需求每年达到3000亿~5000亿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应运而生。然而,在巨大的市场诱惑面前,智能化企业反映很平静,从事这项工作的企业屈指可数。大部分企业更愿意守住自己的老本行,从新建工程的系统集成服务中获利。


        一个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产业,在市场中频频遭遇融资难题,发展之路走得十分坎坷。


        叫好不叫座


        目前,全国现有房屋建筑面积已达400亿平方米。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中,能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表明,2009年建筑耗能占全社会耗能总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10%上升到30%左右。在这其中,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耗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比例的30%。


        中国工程院的相关人士在对北京市居民住宅、公共建筑的用电量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北京居民住宅的单位平方米年耗电量在10度~20度之间,上海在18度~26度左右,广州稍微高一点。而一些写字楼、饭店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单位平方米年耗电量在100度~300度之间,是居民住宅的10~15倍。


        在国家大力推行节约型社会之时,酒店、大型办公楼、商场等能耗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开始意识到设备运行中能耗过高的问题。不过,很多公共建筑出现的时间较早,外围结构、墙体已定型。如果拆除重建的话,建设方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将照明、空调等电气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成为一种简单、高效的节能手段。“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吸引了大批建筑管理者的目光,而且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深入,既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需求也将逐步扩大。待节能市场缓缓开启之后,将给从事智能化企业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统计表明,我国节能减排市场每年至少有3000亿~5000亿元的市场需求,未来这个数字有望上升至1万亿元。


        然而,在巨大的商机面前,智能建筑领域中只有江森、西门子等几家大型公司参与其中。国内外的大部分企业处于观望中,没有采取实质性行动。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秘书长黄久松认为,尽管节能市场“蛋糕”很大,但是企业进入节能改造领域之后,将面临税收制度不完善、诚信环境欠佳、融资困难等问题,成功案例不多。既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工作在国内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资金不足举步维艰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节能投资新机制,是节能服务公司、能源用户和社会三方共赢的理想模式,在国外是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这种模式需要从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公司在项目前期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工作。待建设方看见效益之后,再支付合同能源公司相应的费用。然而,现有从事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在银行等金融系统中尚未建立信誉记录,很难融到资金。”泰豪集团董事长黄代放一针见血地指出节能改造中融资难的问题。


        行业中有着类似观点的远不止黄代放一人。笔者走访了长沙几家从事智能化改造的企业后发现,融资难已经成为限制企业进入智能化改造领域的重要问题。湖南金百大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由于节能改造投入、产出的周期长,大项目一般在投入几年以后才会见到成效。企业在后期的市场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此外,如果企业遇到不诚信的建设方,任意拖欠工程款,还会“赔了设备又折兵”。这些潜在的威胁对于国内从事智能改造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据统计,我国92%节能服务公司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业内专家预计,如果能够顺畅融资的话,至少有50%%以上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速度会提高一倍。


        扩大融资渠道寻求政策支持


        尽管智能化企业在节能改造的路上面临着诸多难题,但是扩大融资渠道的呼声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黄代放认为,我国过去的节能工作主要是通过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各级节能服务机构和企业节能管理部门“三位一体”去推进。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速,节能已由原来的“国家投资”转变为“企业的自主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化企业最需要突破节能投资的障碍,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节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使节能项目中投入的固定资产能申请到抵押贷款;鼓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出适合合同能源管理运营特点的投融资金融品种,扩大融资渠道;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鼓励担保机构对节能服务公司进行担保,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免受资金短缺的困扰,更好地参与节能改造工作。


        除了扩大融资渠道之外,专家认为,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推进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比如德国,节能不是依靠行政强制命令,而是靠自觉。如果某一项目申请节能改造,银行就会为其提供一些资金支持。待节能改造完成后,项目经过评估,节能达标或者超额达标,银行还会提供奖励;日本政府在节能改造领域出台三种支持政策:事业资金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和税制支持政策。国际上成功的事例表明,要想获得良好的节能效果,需要充分依靠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需要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对节能市场进行规范和引导。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