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环境压力。就目前的火电技术,污染物排放问题很难根本解决。因此,如何大力发展零排放的绿色电力无疑是中国这种火电大国的重大课题。
而从目前各种主流的所谓绿色发电技术中,无论水电还是核电,都有其“软肋”。比如大规模水电开发对流域的负面影响,核电的安全性以及核原料的获得难度等等,都使得这些发电技术也受到种种限制。而真正绿色的、可再生的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虽然规模还不成气候,但是其与环境的友好,其资源的可持续获得等优势是其他发电技术所不具备的。
以风电为例,有专家统计,到2020年,如果中国风电装机达到1.5亿千瓦,每年就可节能1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亿多吨。
新能源电力瓶颈待破
但是,作为一项新技术,毋庸讳言,新能源电力自身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这也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快速和大规模发展。
比如风电,有两大难题亟待突破:一是风电的稳定性比较差,发电质量远远低于火电、核电等传统发电技术,甚至被称为“垃圾电”。二是风电看起来不烧煤,刮风就能发电,但是由于建设成本等原因,风电的电价反而高于火电。
一些专家指出,这一矛盾也要从两头努力来解决。一方面风电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通过技术进步使风电能够适应大电网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北欧经验,发展小规模的针对独立区域供电的小风电,甚至家庭用风电。这样两条腿走路可能会加速风电的发展。
而太阳能发电的最大瓶颈在于制造技术的提升。虽然太阳能发电本身节能环保,但是,其电池制造过程中无论能耗还是污染,都还比较高。因此,一些国家自己大力发展太阳能,却把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电池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少数国家可以如此,如果在全球发展太阳能这就是巨大的问题,因此,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不根本解决,太阳能发电必然受到限制。
而生物质能发电的瓶颈在规模限制。最早涉足生物质能发电的国家电网所属国能高唐生物质发电公司总经理朱良意告诉记者,靠农作物的废料燃烧发电,虽然是很好的循环经济,但受制于规模。道理很简单,如果装机规模过大,燃料获取半径就会加大,同等热力的秸秆体积是煤炭的好多倍,运输难以解决。
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发展中解决。因为只有新能源走出瓶颈,真正能成为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人类的未来才是美好的。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