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
随着“史上最严环保法”的正式实施和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现场停产整治、信息公布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的陆续出台,加之此前出台的两高司法解释、环保与公安联动执法等政策和制度,共同构筑了严厉的法网。过去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弊病和环保部门执法的“尴尬”等问题正逐渐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一系列措施必将进一步提升企业依法治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将生态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以及将“引咎辞职”写入新环保法必将更能唤起地方政府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与之相关的第三方环境治理、环境技术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方面的需求也将极大增加,从而使得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
2.3环保标准进一步严格
截至2015年7月,中国已累计发布各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1890项,其中现行标准1652项。为实施新环保法,多项新环境标准已制定或正在制定中。为贯彻新环保法,标准制定力度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如除了组织制定《再生铅冶炼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等4项指导性技术文件外,下半年,政府部门还将积极推进合成氨工业、汞等5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及味精工业、制药工业、纺织染整行业等7项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的编制。新的更加严格的标准也必将大大刺激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2.4投资进一步加速
近年来,中国对环保方面的投入正在进入加速通道。2013年9月份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为未来五年大气污染防治带来将近1.7万亿元的总投资;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的落实已被纳入环保部今年工作重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投入预计达到2万亿元;被称为“土十条”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呼之欲出。“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总计投资规模达到9.4万亿元。目前环保部正在加快制定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总社会投资有望达到17万亿元。
2.5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大
2014年以来,中国先后出台文件旨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财政部印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将环境治理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这必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市场资源配置的活力。此外,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节能环保服务业正逐渐成为引领和拉动节能环保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这将进一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当前的环境服务市场来看,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加快,各类环保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市场化机制逐步建立。随着第三方治理、政府购买环保公共服务、PPP模式和环境监测社会化铺开,提供各类综合环境服务的公司不断涌现,积极进行环保服务的范围、方式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探索拓展和创新,合同环境服务正在成为替代传统环境治理方式的新模式;2015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预计将超过5万亿元,在环保新常态、新政策、新举措推动下,甚至可能实现更大的目标。
2.6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就中国目前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基础和供给能力来看,环保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除尘、烟气脱硫、城镇污水处理等领域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供给能力。
中国环保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研发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并且已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城市污水处理的各种典型工艺在中国已广泛应用,通过多年的技术吸收转化创新,一些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除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口范围遍布30多个国家或地区;布袋除尘应用水平较高,应用范围不断拓宽;火电脱硫、脱硝和生活
垃圾处理技术及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
2.7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
环保投融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环保投融资主体的形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一些地方政府正开展生态环保项目的“PPP”模式的探索和实施。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股权基金、环保合同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也正在积极探索并加快建立。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活力将进一步激发。
与此同时,环保投融资绿色金融服务业也在积极的酝酿和筹划之中,有些地方甚至进行了绿色金融实践的探索。如今,环保服务业发展迎来了春天。节能环保产业将进入以环境综合服务为龙头,带动投资、工程、设备和产品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8新常态下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
总体来看,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已经从以“三废治理”为主的模式发展为覆盖了环保产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在新常态下,环保产业未来可能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由市政公用领域向环境治理全领域转型。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本世纪初推行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但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市政公用领域市场已趋于饱和。随着环境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引导,环保企业的业务领域正逐步向工业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环境领域全领域开拓。
三、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1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不利于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节能环保产业渗透三大产业部门,一直缺乏明确、清晰的产业定位,隶属关系相当复杂,一直是多头管理。管理体制未真正理顺,存在着管理分散、职责不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混乱状况。由于缺乏清晰、高效的行业归口管理部门,使得产业发展比较凌乱,国家的规划目标,难以真正科学地由上到下贯彻落实下去,难免会停留在目标层面。节能环保项目在各地方、各行业自行其是,分散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形成产业合力与产业积聚,取得统一管理的效果,不利于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3.2政策依赖性过强、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
真正要激发节能环保产业活力,必须要让市场说话。当前,政府仍主导着对环保重点工程、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与营运。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尝试对节能服务企业采用“PPP”模式实施投资和运营,但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某种意义上,政府强行把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的发展过多的揽在了自己的肩上。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只会害了企业,最终难免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重蹈
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覆辙。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