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生态路”带出“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0年1月8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多措并举 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森林覆盖率从10.32%上升到17.05%,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贵州省毕节市位于典型的岩溶地区,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9.3%。2000年以来,毕节依托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长江、珠江上游地区构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从23.1%上升到38.87%,年土壤侵蚀由每平方公里5446吨下降到3389吨,一些多年未见的动物开始重新出现。毕节的变化是我国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状况的一个缩影。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先后在西部地区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大工程带动大治理,大治理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大改善,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0.32%上升到17.05%,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了区域生态状况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毛乌素沙地沙化状况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已进入了治理利用的新阶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态势,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启动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在西部地区新建了395处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972万公顷,约占全国同期新建自然保护区的86.72%,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在保护西部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该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孙秀艳 顾仲阳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