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的经济账应该怎么算?
CCU成本不低,年回收二氧化碳3000吨,总投资2400万元。每制成1吨食品级干冰的成本是600元,但是售价高达1200元。
据专家介绍,目前全球回收的二氧化碳约有40%用于生产化学品,35%用于油田3次采油,10%用于制冷,5%用于碳酸饮料,其他应用占10%。近年来,食品级二氧化碳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饮料和啤酒、烟草、蔬菜等的防腐保鲜领域表现更为活跃。饮料和啤酒行业是食品级二氧化碳的最大消费市场,目前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在这一领域二氧化碳消费水平极低。
据了解,目前CCU技术的成本也非常昂贵。华能北京热电厂仅在两个锅炉上安装了碳捕集装置,年回收二氧化碳3000吨,仅占全厂二氧化碳排放的2‰总投资却高达2400万元,每制成1吨食品级干冰的成本是600元。不过,他的收益很高——每吨干冰卖出去的价格是1200元。
北京热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项目,每年的运营成本需要100多万元,每年可以生产3000吨食品级二氧化碳。由于华能还没有相关的许可证,目前项目生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都是通过中介公司卖给食品公司。因此,目前二氧化碳卖出的价格只有500多元/吨,比市场价低了一半。如果将二氧化碳捕集量提高到年产6万吨,平均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电厂如获得相关许可证,捕集二氧化碳就将成为一个不错的赢利项目。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斌表示,如果能够与石油企业合作利用二氧化碳,就会给双方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他说,目前全球油田的二次或三次开采,都是向油田注水或水蒸气。国外经验表明,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驱油效果远比空气好,把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中以提高采油率,与其他驱油技术相比,二氧化碳驱油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采油率提高显著等优点。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注入油田,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排。另外,油田的需要量也肯定比食品行业大得多。
到底是利用还是储存?
从长远看,能用掉的二氧化碳很少。但起步的时候,要先立足可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表示,“对于中国来说,首先要做CCU,把利用放在前面考虑。从长远来看,能用掉的二氧化碳很少。但起步的时候,要先立足于‘用’。”对于CCU,倪维斗指出,中国需要分阶段地从易到难开展工作。“第一步,现成的天然气井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最容易拿到手的,但是没有人用,都白白扔掉了。第二步最容易做到的是煤化工。第三步是煤气化联产,在高压、高浓度条件下分离比现在直接燃烧分离二氧化碳容易得多。第四步才是燃煤电厂。”
同时,倪维斗强调说:“需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涉及煤炭、电力、化工、地质、采油、矿业、食品、消防、农业等多个行业,需要有关部门发挥协调作用,让产生二氧化碳的企业能与需要的企业对接起来。”
一个不能不考虑的因素是,二氧化碳的工业消费量是有限的。据绿色煤电有限公司生产科技与国际部研发工程师刘宇告诉记者,中国目前二氧化碳的年消费能力是200万~250万吨,而一个几十万千瓦的燃煤电厂1年所能捕集出来的二氧化碳的量差不多也是100万~200万吨。换句话说,一个电厂的捕集量,就能与全国的消费量持平。
因此,倪维斗补充说,利用为先,但也不能忽视储存。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所面临的减排压力也在日益增大。在碳捕集领域,应将CCS作为前沿战略技术加以储备,开展相关研发。而在新建的电厂项目中,则应做好未来增加CCS设备的预留工作。这样,一旦未来有需要,就可以及时实施。实际上,国际上也有学术组织已将CCS和CCU合二为一,称之为“CCUS”。
“其实说到底,无论是CCS还是CCU,都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案,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彻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还得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将希望寄予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崔成如是说。
尽管前途多艰,中国正在迅速加入这个碳捕集俱乐部。据悉,除了北京这个刚运行1年多的项目,今年7月,华能集团另一个年捕获二氧化碳10万吨的项目已在上海开工,这将是全球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碳捕集项目。国际上大型碳捕获项目多为油气田项目,燃煤电厂项目则少之又少。
有专家表示,燃煤电厂的碳捕获项目所能捕获的二氧化碳量,与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可谓是九牛一毛。以华能为例,配套的10万吨碳捕获装置的年捕获量尚不及集团年排放量的1‰。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