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国风电的突飞猛进和跨越发展显然更多来自巨量投资的直接拉动。
"如果没有资本的助推,很难想象一个成本在市场价之上的产业会发展得如此迅猛。"长期关注风电领域的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告诉《能源》杂志记者,仅四年时间,国有、民营和外资迅速汇聚中国风电市场,让这个行业以最快速度建立了包括零部件供应商、整机制造商、运营商在内的一整条产业链,每年发展速度超过100%。这样的聚集速度,前所未有。
在全球都在热烈追逐新能源产业、各国都将新能源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时,中国风电的快速发展固然令人欣喜;但在硬币的另一面,过热的风险已开始困扰这个尚不成熟的行业。根据中国电力联合会披露的数据,去年中国拥有的1221万千瓦风电装机中,实现并网发电的只有894万千瓦,这意味着至少28%的已建风电设备因各种原因而闲置。风电上网瓶颈短期内显然难以解决。
而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曾经对风电行业发展贡献巨大的特许权招标也似乎逐渐改变了味道。国有风电运营商为了争抢主要风场,纷纷在招标中报出明显低于成本的风电价格,价格最低者中标,这几乎让每个运营商项目未动工即陷入亏损,或者根本无法启动项目。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分会的初步调查显示,由于中国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普遍不足,盲目追求速度,全国70%至80%的风电场发电量都远低于可行性研究时的预测水平。甚至一些匆忙上马的风电项目原本就缺乏严谨的可行性研究,大部分风电运营商将长期在亏损和微利中挣扎。许多企业在火热的投资过后,深切地感受到了隐忧与苦涩。
除此之外,质量隐患、数据造假、缺乏细致规划、重复投资、运行管理滞后、低维护成本投入等,也成为笼罩在中国这场绿色能源革命之上的阴影。
泡沫之虞
资本的热烈追捧,着实让风电产业风光无限。
但没有节制的资金推涨,会否使"金豆子"在最后的接棒者手中变成"烫手山芋"?
随着各路资本蜂拥而入,产能随之急速扩大,许多分析人士开始担心,风电的"加速度"发展可能会堆积越来越大的风险,甚至出现新一轮的投资泡沫。
在绚烂题材魅力的强烈吸引下,风电上市公司股价一路上扬。相比目前市场的平均投资回报来说,风电热浪汹涌的背后无疑是令人眼热心跳的雪花银。
然而,股市上的"风起云涌"似乎和当年的互联网狂热一样令人无法安然处之。
"就目前的投资规模和步伐来看,不断涌现的投资者是否隐藏着短期的急功近利?"智基创投的合伙人林霆认为,危机以来的投资高潮最终会迎来产能过剩,"风电领域已经到了挤出泡沫的阶段了"。
林霆的疑问是,目前已经形成的千万装机容量尚且在风能不稳、并网的瓶颈中依靠政策的支持艰难挣扎,"如此多家大型风电厂,如果建好了发不了电或者送不走电,政策能支持到哪一天,投资什么时候能回收?"
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亦表示了类似的担忧:"目前,仅风电的上市公司产能每年就以30%到50%的速度增长,到了2010年,我国风电厂商的总产能大约能达到2000万千瓦,到时候需求也就只有1000万千瓦,剩下的1000万千瓦如何寻找出口?"
而对一些盲目投资行为,经济学家谢国忠的抨击更为激烈:"这是在赶潮流、搞概念,再盲目投资,最终会被套进去的。"
不过,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高级分析师汪刘胜则认为,包括风电在内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经历泡沫化的初始阶段,如果没有泡沫化,那么社会资本就不会大量涌入,来支持产业发展壮大,所以目前的投资态势亦属产业发展初期的正常现象。
北京某大型证券投资基金经理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个人十分看好风电投资前景,他强调,"如果说我们可以肯定风电投资有泡沫,那么就说明已经找到了行之有效且又被市场普遍认同的估值体系。但事实是风电作为新兴产业,其技术、盈利模式都处于起步阶段,任何一个投机构都不能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令人信服的估值方法,因此,目前的泡沫之说应该是典型的伪命题"。
"风电设备制造业在中国还只是起步阶段,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市场空间肯定会得到大规模释放;而且,国际市场的空间也是充满弹性的。"温州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老板陈先明对市场容量并不担心。
陈先明还认为,对风电产业投资是否已过热应该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考虑,"我国政府已经将发展清洁能源纳入国家战略,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相对于其他清洁能源,风能的开发利用最具产业化前景。"
但国泰君安替代能源策略研究团队指出,替代能源板块的估值压力需要时间来消化。短期股价已经基本反映一定的利好预期,一旦未来不能出台显著的超预期政策利好,则当前的股价很难支撑。转折年?
泡沫之说尚需时间来定论,但目前风电投资如火如荼的整体走势表明,各种关于风险的争议,以及一些企业的现实窘境都难阻各路投资者对风电的热情。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