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强制还是推荐 车内空气国标背后的利益博弈

发布时间:2010年1月21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历时五年多的技术性难题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5月,按照国务院要求,原国家环保总局就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对车内空气污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一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历时五年多。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突破的是技术性障碍。据悉,2004年6月,《汽车内环境质量标准》起草专家小组成立,计划2006年出台该标准,因检测技术存在难点等原因被搁浅。2008年3月实施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迈出了改善车内环境的艰难一步,但并未包含如何判定车内空气污染物超标等问题,使消费者在维权的过程中无据可依。


  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车内空气污染控制的标准法规,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试验研究和验证。而汽车的使用环境和条件又变化太大,很难有一个具备可比性的内外部检测环境。这也是标准制定的一大技术性难题。


 背后的利益博弈


  种种现象表明,技术难题似乎并不是车内空气国家标准缓慢前行的关键所在。


  “这个标准制定过程肯定遇到厂家的阻挠。”贾新光表示,如果作为强制性标准实施,现在来看,汽车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成本的增加,汽车的车内空气标准如果要求非常严格,必须使用好的材料,成本必然上去。


  “汽车工业协会代表的是厂家立场,他们的总体态度或许是这个标准没有更好,至少是希望有一个宽松的标准。”贾新光说。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使用材料方面成本大增外,汽车在出厂后还要等有毒空气释放完才能销售,不仅将占用更多库房,也将减缓企业的资金回流速度。而在销售后一旦检测仍超标,企业还可能面临无数的索赔纠纷。


  编制组实际上已经关注到背后的矛盾,并且认识到标准面临的更大问题是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和内饰供应商的技术水平。“本标准的编制涉及卫生学、国家汽车行业现状、汽车内饰供应商技术水平、国内外相关法规的协调一致等方面,所以制定本标准的难度较大,尤其是污染物项目选择及浓度限值的确定方面,既要考虑以人为本,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又要考虑汽车行业的实际技术水平,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较难把握。”编制组在《要求》的编制说明中这样表示。(记者陈刚 蔡玉高)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