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吨垃圾15年堆积
那么,这座位于大岭山林场的“垃圾山”是经过了怎样的长久堆积,才形成今天从沟底到山顶近百米的“高山”呢?虎门镇大岭山林场韩副场长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了当时租地给虎门镇政府做垃圾填埋场的情形。
“1994年签了租地协议,我们是下属单位,当时虎门是农村,我们是虎门的‘西伯利亚’,最偏远的地方,我们把场地租给虎门镇,当时山沟很深,约定的垃圾堆放面积是80—90亩,他们负责协调处理好污染。”
韩副场长说,协议里协定了面积,没有协定高度,从1999年来林场上班到现在,他亲眼见证了垃圾山的不断壮大。从最初的5米高到后来的10米,伴随着每年都要发生的火灾,沼气自燃成了“垃圾山”潜伏的灾难隐患。
从1994年租用垃圾山作为虎门镇垃圾填埋场至今,整整15年过去了,虎门镇环保部门如何看待这15年来的垃圾填埋场治理状况呢?虎门镇环保局副局长王启光对本报记者作了这样的答复:
“2000年前接到过投诉,去看过一次,2000年后没接到投诉,现在垃圾场又不是我们管,我们只有督促他们搞好,那里没办法,没有出路,焚烧不成熟。”
记者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了解到,规范化的垃圾处理在技术上有四个方式:分类收集与回收利用、堆肥处理、焚烧处理、填埋处理。
其中,垃圾填埋处理是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一种主要方式。那么,在虎门镇这座堆积了全镇70万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所在地,填埋工作是怎样的呢?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任丽萍给本报记者这样描述虎门镇填埋场的填埋工作:
“填埋据我知道是从2007年开始,这种填埋场防护不了,只能是覆土,焚烧也会排出有毒气体,还有山上的水排下来,说到污水我们也去看了,从根部治理只能是覆土。”
在此前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任丽萍工程师在公开场合给出这样一个数字:“每十米垃圾覆盖一层土”。但本报记者在虎门镇采访的五天时间里,每天在虎门镇垃圾填埋场看到,近百辆垃圾运送车将一车车垃圾运到这里,没有见到一辆运沙土覆盖的车辆。
从外观看到“垃圾山”的横截面是一层层的生活垃圾,看不到土层覆盖的迹象,记者就填埋覆盖工作再度询问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主任王维刚。“一米覆盖一层。”他这样回答。
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钟全舟给出了第三种答案:“差不多哪里平了我们就去填埋土,不定期。”
同样是虎门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截然不同的三个答案。
由于虎门镇这座“垃圾山”除了填埋再没有任何处理措施,填埋是否到位至关重要。那么,作为监督部门的虎门镇环保局对于这一垃圾处理的填埋工作又知道多少呢?
虎门镇环保局副局长王启光又给出了第四种答案:“以前填埋我们要求虎门镇公用事业中心一星期填埋一次土,现在就没有,如果现在有就不会这样,现在确实是这样,没有覆盖。我们不是每天都检查他们。”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