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淘汰落后,优化结构。各地在严格环境准入的同时,利用“倒逼机制”调整产业结构。2008年,辽宁省在治理辽河污染中,对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全部实施了停产治理,取缔了267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造纸企业;松花江流域三省(区)组织制订了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糠醛工业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山东省在南水北调沿线区域执行的COD排放标准,严于2008年国家行业标准2.5倍,促进了产业优胜劣汰。
三是加大投入,增强能力。各地不断丰富筹资方式,推进污水治理。截至2008年底,松花江流域列入规划的222个治污项目,完成93个,占42%;在建117个,占53%,成为第一个有望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治污工程的流域。
四是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各地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08年,松花江流域三省(区)共出动执法人员8.8万人次,检查企业近3万家次,立案查处违法企业1800家;淮河流域四省共出动执法人员52.2万人次,检查企业近21.8万家次,立案查处违法企业1639家。
五是落实责任,奖罚分明。各级地方政府层层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并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2008年度考核结果,黑龙江省对5个地市政府进行通报批评,对7个地市实施“区域限批”。
经过努力,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我国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有所好转。其中,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比例提高6.3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4%。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对休养生息指导思想的认识还有待提高,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还较为突出,环境治理的欠账还很大等。
三、进一步落实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
当前,要把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坚持“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相结合,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一,全面坚持休养生息的指导思想。要把休养生息有机融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不断降低污染负荷;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的方法,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环境质量,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第二,大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规划环评,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重污染企业的力度。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