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气候变化和城市的“低碳”责任

发布时间:2010年3月11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在2009年底的各地两会上,关于低碳城市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提议更是层出不穷。住建部与深圳市也于本年初开始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希望在城市建设和生态技术建筑应用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推行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推进深圳的城市发展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全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显而易见,目前国内的一些城市对于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有所认识,并纷纷付诸行动。但是系统的目标怎么设定,战略怎么调整,政策和体制怎么创新,怎么抓住机遇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低碳城市的概念与过去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等方面所做出的工作是什么关系、如何整合等方面的问题都是有待于深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中国城市的低碳之路何去何从?


        国际城市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首都级城市,普遍都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而且,国际城市的目标和低碳发展愿景都是基于自愿减排和自我需要减排的认识的。


        这对于中国城市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体制。中国城市都面临着国家减排目标的强制分配,出于完成国家目标的基线考虑,也未能有提出比国家目标更高的意愿,因此城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受桎梏,不太敢冒进。


        但是少数的几大发达城市已经进入人均1万美元的时代,经济主体以商业服务业为主,财政税收和人才等资源见长。这些城市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地把自己置身于国际城市的行列,在分析城市优势资源和潜力的基础上提出更高更完善的目标,向国际低碳领导力城市的做法看齐,是否甚至完全可以提出在2020年达到碳排放的峰值呢?


        这都是城市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在更高目标和更长远愿景的推动下,城市才拥有了一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名片。


        国际城市普遍走了一条基于对过去在环境保护、废物处理和节能等政策的回顾和总结基础上而设定目标树立愿景的低碳规划之路,这对于中国城市目前的讨论正是一个积极的启示。


        毋用说,中国的许多城市过去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生态示范城市、两型社会示范城市等方面都取得过突出的成绩,城市因此在行政体制、经济结构、政策支持和技术及专家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和基础,而这正是某些城市能够在今天新一轮的低碳发展竞争中走在前列的基础和信心。


        新发布的《成都低碳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对于过去相关工作和目前政策的一个新的总结和整合,已经显现出城市领导人在已有政策整合方面的思路和能力。对于大多数国内城市来讲,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适合的方法用于整合历史成绩,正确地把城市现状与城市目标的距离确立出来,以更好地分解城市以后的目标和行动;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目前最需要整合的是国家和省一级的相关政策,最大潜力地发挥这些政策对于推动地方城市的低碳发展的作用。


        整合还要注意对于利益相关群体的整合,城市在制定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政策前首先要识别出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以及确定能够参与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潜在部门及他们的贡献,描绘出一个城市低碳发展利益群体网络图,这将有利于城市资源整合,大大提高城市的低碳行政力。


        另外,经验证明政府在实现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过程中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对于北京来说,如果把中央政府和各部委以及各机关的下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作场所和公私车辆甚至市政照明和公共交通都考虑进去,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政府系统的住宅和公共建筑以及交通和照明等部门将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撬动一个巨大的低碳技术市场。


        毋庸置疑,在今天全球化的清洁技术革命发展浪潮下,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下,中国的城市既面临着巨大挑战又存在很多机遇。


        中国治理结构和国外有所不同,中国的城市也面临着高速城镇化、应对气候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综合发展等多重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之路将是正确方向。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