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鉴洋,“透水”地面是方向
贺震提醒说,没有必要进行硬化的地面,就不要枉费金钱进行硬化;而对于必要的硬化地面,也应该探索采用透水的方式,尽量降低其负面作用。
事实上,我国传统的园林、庙宇、宅院和街道之所以具有持久生命力,地面具有很好的透水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北京北海公园内建于590年前的明代团城高出地面十多米,其上却郁郁葱葱地生长着百年老树。高于地面几十米的南京明城墙上,如今许多地方仍生长着树木。这些树木之所以从不依赖人工浇灌,就在于其地面充分利用了青砖的透水性。下雨时,雨水可以通过砖面和砖缝流入土壤中,为树木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人类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怎样保持平衡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宝贵的经验。德国针对城市地面硬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出要把城市80%的地面改为透水地面,并有具体细化的建议,比如: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街巷地面,应采用透水性地砖铺设,而且砖与砖之间也应采用透水性填充材料;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应采用实心砖铺设,且砖与砖之间应留出一定空隙,使天然野草可在空隙中生长,这样的地面可以有35%的绿化功能;房舍周边、居民区步行道以及校园和公园的步行道路,宜采用细碎石或鹅卵石铺设,这种路面不仅透水性能好,而且还不长杂草。
德国的弗莱堡是著名的生态城市。十几年前,弗莱堡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后,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拆除公路之外的所有硬化地面,代之以多种形式的透水地面。这种对城市地面的生态型改造,使得弗莱堡的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城市因此而充满灵气。
上述做法,显然值得我们借鉴。 雨辰 杭春燕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