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用户需拓展
2010年,甘肃酒泉风电装机容量要达到51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为103亿千瓦时。而2008年甘肃省统调范围内最大负荷仅为803万千瓦,售电量不过529亿多千瓦时。2010年全省最大负荷将达到950万千瓦,售电量达到560亿千瓦时。即使这样,以950万千瓦用电最大负荷,消纳516万千瓦风电,从电力平衡的角度讲,几乎无法做到。
由于受到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甘肃省一直未纳入国家“西电东送”电源规划。因此,对于甘肃风电来说,更重要的是找到输电方向,确立风电消费市场。
目前,甘肃省内水电、火电项目大批投产,发电量增长迅速而用电量增长相对减缓。如果要将风电全部送出,就必须依靠整个西北电网进行消纳。而到2015年和2020年,风电发电量分别约为250亿千瓦时和420亿千瓦时,如此巨大的电量,则必须依靠全国电力市场来消纳。
然而,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电源、电网、调配等统一规划的功能逐步减弱。在风电产业连续四年超常规发展的背景下,风电建设远远快于电网建设,风电生产区与缺电区没有有效的调配机制。
按照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统筹全国电力市场消纳风电,制定风电跨大区输送的优化配置能源规划,激发经济发达地区积极主动接纳风电的意愿,已迫在眉睫。
风能利用仍应是大方向
加快风电建设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正是看中了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建设、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以及风电能源长期盈利的预期,所以,在风能建设方面,电力企业投资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一位多年研究风电建设的专家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增长了34.5倍,是全世界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尤其是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来,年增长率高达105%。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如此快的发展速度,经受一些考验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现在风电机组设计寿命是20年,但现在的装备5年以后就有可能要维护。这不是因为风沙的侵蚀,现在风机叶片的材料选择,抗磨蚀能力都比较强。再加上距离地面80米以上,风沙的密度下降,颗粒细小,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国内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引进技术时,由于资金、技术保护等因素,关键部件引进不完整,机组的磨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华林认为,发展风能是符合低碳能源经济趋势的,可以部分替代一些高排放的火电。发展中出现一些技术性问题,是逐渐可以解决的。
现在的国家扶持政策是有利于促进风电生产建设的,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发电企业建设风电场的积极性。但由于配套的激励政策不完善,出现了风电资源丰富的省份“热”,风电消费市场“冷”;风电生产企业“热”,电网企业“冷”的被动局面。这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时,国家要制定消纳风电的刚性规定,明确清洁能源使用的责任,让消纳风电成为各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自觉行动。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