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关键在于理念

发布时间:2010年3月17日 来源:

....

    节能潜力巨大 


  记者: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我国建筑能耗将在未来15年翻一番。那么,如果采取了有效节能措施,我国建筑节能有多大潜力? 


  江亿:潜力相当的大。如果采用科学、全面的节能措施,可以使我国到2020年,在总建筑面积增加150亿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北方建筑采暖能耗不增加,全国建筑能耗仅增加电力2300亿千瓦时/年,相对于不采取节能措施,每年可节约2.6亿吨标煤,相当于我国2004年煤产量的18.6%;节约建筑用电3500亿千瓦时,相当于四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 


  记者:这样的节能前景令人振奋,如何使它变为现实呢? 


  江亿:这有赖于五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在农村大力提倡和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解决炊事、取暖和生活热水等问题,而不实行由初级的非商品能源向常规商品能源的转换;第二,北方新建建筑通过提高保温水平使需热量降低50%,通过解决集中供热系统的调节问题,使新建的和既有的集中供热系统效率都提高30%,这样就可以使得采暖建筑面积增加一倍,而采暖总的能源消耗不增加;第三,在长江流域发展热泵采暖空调方式,停止各种热电联产和热电冷三联供方式,一般建筑采暖空调能耗控制在18KWh/m2·年之内;第四,在住宅和一般公共建筑中推广节能灯具和高效电器,以及新的节能型生活热水制备方式,同时提倡各种行为节能措施,使建筑能耗降低25%至35%;最后,通过技术创新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到目前水平的50%以下,通过改进运行管理和对关键设备的改造,使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30%。 


  困难必须正视 


  记者:近年来我国开始全面重视节能工作,比如为了鼓励采暖节能,提出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改革,但实际上,这一措施全面推广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是否说明,节能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 


  江亿:由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建筑节能在实施的过程中的确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始终认为,希望是大于困难的。现在,在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全民掀起了节约之风,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特别好的外部环境。另外,从上到下都在抓建筑节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更为建筑事业的成功提供了保障。但是,对建筑节能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只有找准规划的切入点,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最关键处,才能对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产生根本的推动作用,才不会错失当前的大好时机。 


  记者:当前在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江亿:在农村,我们需要加紧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能耗方式。如果简单照搬目前的城镇建设模式,完全依靠常规商品能源,将使我国建筑能耗增加50%至70%,给我国能源供应带来巨大问题。农村理想的能源供应方式应该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按照循环经济方式,发展沼气、生物质的高温热解制气、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应用以及风力发电。若能制定适当的政策,把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各种补贴和政策转移到农村,既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又会反过来大大降低农村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能源压力,促进全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城市,有一个正确对待太阳能建筑和“零能耗”建筑的问题。目前不少城市都在计划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采暖、空调、发电,开发全面解决建筑能源供应的“零能耗建筑”。但根据目前的技术与经济状况,这种建筑只有科学研究的价值,远未达到大规模工程推广所要求的经济性。如果把这些资金投入到建筑围护结构的改造和采暖空调系统的改造上,则可使多于5倍的建筑得到改善,获得高达2到3倍的节能效果。 


  此外,城镇还存在大力发展和推广低能耗大型公共建筑技术问题。尽管我国大型公共建筑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4%,但能耗却占我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20%以上,是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领域。而且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仅以北京为例,到2008年面积将达到目前总量的两倍。因此,必须发展出一套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低能耗大型公共建筑技术,缓解由于大型公共建筑比例增长造成的城市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关键在于理念 


  记者:在您看来,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关键是什么? 


  江亿:关键是要树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通过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途径。比如,实行严格的新建建筑审批制度,控制大型公共建筑建设项目,控制超标准、豪华型住宅的建造;建立完善的建筑能耗动态计量与统计平台和相应的监管体制,随时掌握建筑能源消耗的动态变化状况,实施动态的监管;开展全民照明节电运动,大幅度降低照明用电。总之,要真正实现节能效果,不但要利用市场机制,有效推广建筑节能技术,还需要国家政策的保障,以及全社会共同的积极行动。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