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冷外热”市场须防高风险
尽管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日益增长,但短期内难以改变“市场在外、原材料在外、技术在外”的现状,目前几乎所有的技术设备和九成以上的原料依靠进口,98%的销售依靠出口。分析人士担心,针对我国大量光伏产品低价出口,德国、日本等国家很可能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来限制国外产品。
孙广彬表示,我国大部分光伏企业还不具备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品牌,面对金融危机后光伏产品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我国光伏产品仍存在被淘汰的可能。
事实上,2009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尽管在增长,但出口平均价格一直在下降,直到2010年1月份,随着国际光伏产品供需关系的转变才有所好转。这也意味着,国内企业对国际光伏产品不具有根本性的定价权。
除此之外,在英利能源公司有关人士看来,更大的担忧在于,目前国内不少光伏企业以低成本为出口优势,低价竞销现象明显,容易影响到产品质量,而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很可能导致主要出口国的惩罚性贸易措施。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学部数据显示,我国光伏发电转机还不足电池产量的1%,这样过度依赖出口的行业面临巨大的贸易风险,一旦国际市场有变,对行业的冲击可想而知。
孙广彬表示,目前国际光伏生产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正朝着全产业链优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光伏产业目前主要靠进口生产线,而且整个产业链单兵作战,这种现状亟须改变。
一家光伏企业表示,尽管目前公司产品可依靠低价形成出口优势,但未来持续增长还要等待国内市场的真正启动,期待光伏并网电价补贴能够早日出台。
光伏产业期待国内市场启动
2009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中有超过六成都只是加工贸易。这是个让人不安的数字。作为新能源产业之一,光伏产业在国内发展已经将近五年,但很大程度上仍带着浓重的光伏产品制造业的色彩,尚没有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光伏产业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绝不应仅仅只是成为简单的制造加工业。将光伏产业简单等同于普通制造业,一味依靠出口拉动,是一种比较短视的产业策略。
毋庸讳言,现阶段,光伏发电成本居高不下,上网电价标准难以出台,产品很难被国内市场消化,短期内产业发展将主要依赖出口。但这不应该成为光伏产业在我国发展的常态,未来必须在取得技术突破的基础上逐步启动国内市场。
首先,仅靠外需拉动,面临着很大的国际经济波动和贸易壁垒等风险。去年的轮胎特保案以及最近的贸易摩擦增多都是例证,一旦产业因贸易壁垒受挫,行业发展将极为被动。
其次,没有内需支撑,行业发展就没有内生性动力,甚至仅仅只能满足于低成本优势带来的低价竞争。劳动力成本低、管理费用低等带来的低成本,一度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我国也因此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而成为“世界工厂”。然而,这个优势正在慢慢消失,从今年年初的“民工荒”就能够见其一斑。
第三,光伏产业是具有很高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并连同风电等其他新能源产业被多个国家公认为未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如果我国仅满足于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再度充当世界的“加工厂”,实际上是对产业价值挖掘的极大浪费。
从我国光伏产业现状来看,我国虽然有着可观的多晶硅产能,但多数都生产不出制造优质硅片所需的高等级多晶硅,不少国内硅片企业还要从国外进口高纯度多晶硅原材料,加工成硅片和电池组件,再出口到国外。据了解,高纯度多晶硅的提炼技术并未被我国企业所掌握,甚至连制造硅片、电池组件的关键设备也是来自进口,而新兴起的光伏技术,如薄膜电池、太阳能热发电等技术,同样还是国外的研发水平较高。
我们当然乐见国内光伏产品更多地出口,但希望看见的是带有自主创新的高科技附加值的产品出口,而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改变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高端技术产业比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是题中之义。仅就光伏产业而言,如果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优势,眼下出口增长的大好势头恐怕也难以持续。
业内人士指出,光伏发电成本过高,实质上还是技术亟待革命性突破,只有通过技术研发来降低成本,才能早日实现产业化。记者以为,我国政府对光伏产业已有支持政策,未来可以把支持政策更多地用于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攻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高我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摘掉又一顶“世界工厂”的帽子,才能够真正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让清洁的太阳能电力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