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研究,对中国和国际阶段性能源需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说明,在达到相同人均收入水平时,中国人均能源消费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比如,美国和日本分别大约于1951年和1970年到达人均2000美元左右。根据预测,当中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人均能源消费可能只有美国的1/4、日本的1/2。从这个角度看,指责中国现阶段能源特别浪费似乎不对,只能说时代不同,对能源和环境的要求不同。
其次,对比不同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能源利用效率,也不能说明中国目前的能效低。事实上,中国工业化阶段的能源利用效率不低于同样处于工业化阶段时的美国和日本。其中有技术进步的影响,也有环境与资源约束的影响。从阶段性比较看,中国能源效率不低。
技术进步的影响更明显,从电力行业的煤耗可见一斑――中国整体火电的煤耗比美国低。因为,中国绝大多数的火电装机是近五年发展起来的,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设备都是国际一流的,与美国整体运行年限长得多的火电老机组相比,整体燃煤效率当然更高。
然而,目前中国的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也说明,低碳经济发展空间比较大。以现在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是可能的,几个百分点的节能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对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意味着巨大的节能空间。
对于全球来说,探索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发达国家目前为减排二氧化碳所做的种种努力,对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但不是十分相关。除了公众的环境支付意愿不一样,支付能力差异大,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不相同,导致政府对能源政策的选择不相同,可以选择的空间也不相同。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相同的能源和环境压力,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其他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有效控制排放增量。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印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印度人口很快就会赶上和超越中国,由于印度能源结构也是以煤为主,今天中国二氧化碳的增量问题也将是今后印度的增量问题。因此,探索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是中国的任务,也是全球的任务。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