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大企业病”的根源
实际上,不是说大的国有企业就一定有“大企业病”,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变革非常强,企业充满了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虽然从体制上,这些企业仍然是国资委直属或者控股,但是看不到“大企业病”的症状,当然,这样的企业多集中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越是垄断强的行业“大企业病”的问题就越严重一些。相反的,我们也接触过一些中型的民营企业或者规模不大的国有企业,却表现出明显的“大企业病”,层级多、决策慢、官僚主义盛行。“大企业病”其实也没有明显的症状,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不太健康的企业文化,但一旦感染了这种疾病,想根治就非常困难,因为这个东西一旦有症状,实际上就已经深入到企业的组织、文化、领导力、执行力等各个层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仅是大企业,中等规模的企业也要特别重视大企业病,把它“扼杀”在萌芽。
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国有企业“大企业病”的根源
首先,体制的差异是决定性的因素。
2009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26万亿元,比上年提高了19.7%,且收入利润率等绩效指标首次超过世界及美国500强。但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给中国500强企业代表泼了一盆冷水,他说道:“客观地说,今天评的500强,实际上还是500大,企业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强而不大,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但不至于垮;大而不强,迟早要垮,而且垮的影响也许会更大。”中国企业500强中,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少企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靠的是行业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而不是管理红利。国企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体制的原因,更容易收到政府和政策的支持获得垄断优势或者资源优势,而非核心竞争能力的优势。
其次,国企的人事管理机制容易滋生大企业病。
近几年,国有企业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是不管怎么改,都没有形成真正的面向市场的人事用工制度。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好的国企,薪酬福利比较好,没有一点“关系”很难进入这样的企业,既然有“关系”,那不管怎么改,都是“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因此,机构就会越来越臃肿,效率会越来越底下,很容易滋生“大企业病”。我们曾服务过的一家国有企业,100多个人,在当地福利待遇很好,很多员工私下跟我们说,这个企业每个员工背后都有一位副局级,虽然这个有些夸张,但可以看出,在很多国有企业里,这种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职位的“珍贵”,所以国企里普遍存在着一种“求稳”的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且,由于缺乏客观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导致有些国企的员工往往唯领导马首是瞻,一切围绕领导,领导让做什么,才敢做什么,不是领导交代的,都是次要的事,所以配合起其他部门来,效率就会慢很多。在一个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大胆创新的企业,“大企业病”会越来越严重,到最后,等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尾大不掉”,很难改变了。
第三,国企的领导作风决定了企业的文化导向。
在国企里,领导风格也是滋生“大企业病”的重要因素。我们曾经接触过一家民营企业,国企改制过来的,500多人,成立时间也不算太长,但已经染上了严重的“大企业病”。集团公司的经理、主管叫“处长”“科长”,原因是下属公司叫经理,要区别于他们,而且去政府办事的时候这样叫起来好听。这个企业大家喜欢互相叫“领导”,等级意识非常强。执行力比较差,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所有人都看领导的脸色,对老板没有人敢说“不”字。老板倒是非常着急,下了很大的力气引入了很多管理方法,但往往实施不下去,或者即使执行下去了,员工一片怨言。这位老板很困惑,企业依靠政府资源,发展倒是非常快,但越是发展快,管理越是跟不上。其实他们公司就是患上了典型的“大企业病”,他们的很多领导都来自于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工作作风和思想意识被带了过来,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很难改变的文化,而老板的“一言堂”作风,又导致企业缺少畅所欲言、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家什么都不敢说,不敢多做事,因为多做就多错,错了就挨罚。
国企避免大企业病感染的方法
通用汽车新CEO韩德胜在新通用汽车成立的第一天,发了一封公开信,信上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将改变通用汽车的‘文化’,新的企业文化将更多关注消费者、效率、责任与风险承担精神。我们将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整体结构,扁平化组织架构,简化管理层级,拓宽管理范围,授权接近消费者的人进行决策。旧有的业务模式在通用汽车已经终止,现在通用汽车上上下下每一个人都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做好准备,进行变革,并且是迅速的变革”。韩德胜的这番讲话,实际上是解决“大企业病”的基本方法。具体来说,中国企业避免“大企业病”感染,必须做到如下三个创新: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