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拉利也是从别的行业进入汽车界的,他利用自己的地位,打破了各种过时的做法。比如,他决定让福特(Ford)减少对轻卡的依赖。“所有人都说,小型车挣不了钱。但要我说,我们必须找到小型车生财之道,因为这是世界未来的趋势。”
马尔乔内给一些比较年轻、资历相对欠缺的人提供了相当广阔的施展空间。对于资历上的不足,这些人会用干劲和创造力来弥补。
而穆拉利也提拔了一批年轻干将,如刚刚跨入不惑之年的制造部门负责人乔?辛瑞奇(Joe Hinrichs),此外,穆拉利帮助不到50岁的美洲地区总裁马克?菲尔兹(Mark Fields)巩固了领导地位。他还重用了德里克?库扎克(Derrick Kuzak)等经验丰富的资深高管。
马尔乔内认为汽车的外形十分重要。2008年,他向《经济学人》(Economist)表示:“我们过去造了太多难看的汽车,我们自认为有权为所欲为,这是一种傲慢无知。”
穆拉利也在设计上担纲重要角色。他坚持的原则是,就像波音飞机那样,所有福特汽车里,同一位置必须安装同一控件。在他任期内开发的第一款新车——福特金牛(Taurus),就要比老款时尚得多。这辆车有着低俯的车顶线,姿态更加锐气逼人。
不过,尽管马尔乔内和穆拉利在管理风格上类似,两人在战略上却各有千秋。马尔乔内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营销和品牌工作上。他试图让那些正在衰退的品牌,如阿尔法?罗密欧(Alfa Romeo)和蓝旗亚(Lancia)重放光彩,还希望重新定位克莱斯勒的产品系列。而穆拉利则认为,福特必须专注于福特这个品牌,因此他卖掉了沃尔沃(Volvo)、捷豹(Jaguar)和路虎(Land Rover),因为这几个品牌会分散精力。
马尔乔内认为,以菲亚特的规模,不足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竞争,因此他全力促成了与克莱斯勒公司的联姻。而福特的规模是菲亚特的两倍,因此穆拉利在谋求战略合作上的步伐较为缓慢。
两位企业领袖的个人风格也有着天壤之别。马尔乔内亮相时就像是费里尼(Fellini,意大利电影大师——译注)电影里那种1960年代的知识分子:身着宽松毛衣、留长发、叼雪茄。人们鲜见他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因此只要他一出现,就会受到影星般的待遇。
而穆拉利刚好相反。他个性外露,像个童子军团长,穿着打扮总是一成不变:蓝色运动夹克、灰色便裤、红领带。脸上的表情似乎永远是露齿微笑。
不过,这两位特立独行的领导人身上的共同点还是远多于不同点。马尔乔内说,作为首席执行官,他的工作不是做商业决策,而是推动经理们成为领导者。
而穆拉利最重要的工作也如出一辙:找到能在他离任后担当福特汽车掌门人的经理人。
如果马尔乔内能挽救克莱斯勒并做大菲亚特,那么他将媲美穆拉利,跻身汽车业顶级首席执行官的行列。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