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优先发展领域,则包括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化、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产业化、海洋工程技术产业。
其中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主要分布在环渤海的天津、辽宁、青岛;东海的上海、浙江、江苏;南海的深圳、广州、厦门。
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化则主要分布在环渤海的大连、河北、天津;东海的上海以及近海海域主要海洋岛屿。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产业化则主要分布在大连、上海、青岛、浙江、海南;海洋工程技术产业则分布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
在超前部署领域,具体包括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和海洋环境保护技术产业化,前者主要分布在上海、厦门、深圳,后者则布局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深圳。
以超前部署的海洋产业领域为例,几乎沿海所有大城市都参与了这场抢抓新兴产业发展的“游戏”,显然,“老三篇”正逐步被“新三篇”取代。
几大隐忧显现
仔细观察沿海地区正在上马或正在规划的项目,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之忧也开始显现。如,各地疯抢一些已经成型的项目,造成了重复建设。
以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为例,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将这一领域作为发展的重点。
即使在上海,海洋产业自主创新缺乏的现象也较为明显,本报手头的一份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就指出“上海海洋产业还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科研力量分散、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
程胜海则表示,海洋产业要真正发展必须注重自主创新,并且不能急功近利。目前,程主抓的临港海洋高新产业化基地,已经落户的项目有: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海洋综合保障基地、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海底观测基地、临港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器等都落户该产业基地。
而从技术创新以及海洋产业的人才战略来看,当下所出现的问题也值得高度重视。以青岛为例,青岛聚集了一万多名海洋科技工作者,其中大多数是从事国家公益性的海洋调查研究,主要任务是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真正投身海洋产业的比例并不大。
即使在国内现存的海洋人才中,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研究海洋生物的人约占80%,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宏观海洋经济战略研究的人则更少。
这直接导致,地方更多的是争取现成的项目,很少培育自主型项目,从而出现地方争抢同一项目的现象。这同时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技术在海洋产业中应用较少。
市场运作机制不灵活,同样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一个不小瓶颈。“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部分领域的成果和专利转化率不足20%。”《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年-2015年)(下称《纲要》)如是指出。
所以,《纲要》特别强调,要“重点鼓励和支持海洋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并指出了这样的战略规划:到2015年,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以中心城市为载体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服务平台。
在投融资体制上,各地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如上海正在推出的临海产业孵化基地上,针对孵化期间的融资难问题,临港海洋高新基地设立了各种投资资金,比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等。
程胜海认为,只有建立了一整套市场运作手段才能真正将海洋产业的自主创新推到前台。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