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碳交易融资难题,德意志银行资本市场中国区副总裁黎兴建议银行成立专门的绿色部门进行研究和运作。但目前,国内银行对此认识还比较肤浅,虽有银行愿意去尝试,但无从下手,目前介入较深的只有一到两家银行,所以国内碳融资依旧比较尴尬。
兴业银行是其中的一家。兴业银行公司业务部产品开发处处长曹斌表示,今后3年,兴业银行将至少投入100亿参与节能减排和碳的市场,把兴业银行打造成一个中国最好、最大的碳交易的金融平台。兴业银行2008年始全面地研究CDM市场,准备今年向市场推出中国第一款碳金融产品包,主要是根据CDM当中最主要的当事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
交易所或成风控主角
1997年12月,180个国家聚集在日本京都签订了《京都议定书》,并约定于2005年起生效。其中规定了38个工业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5年期间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比1990年减少5.22%,这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后京都时代”的政策变化成为碳交易市场面临的最大风险。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公司主任张宏伟表示,未来不仅需要政府加强对行业风险的控制,例如建立企业信用机制,还需要加快引入市场手段,充分利用产权交易所、金融机构来实现风险控制。
黄杰夫认为,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方主要通过交易所对未来碳价进行套期保值,要利用好现有的工具进行风险对冲。但整体而言,中国的金融行业实际都没有跟上碳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步伐。
2008年7月,中石油资产管理公司、天津市政府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达成协议,计划在天津建立碳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副总经理穆玲玲表示,目前,交易所建设正在积极筹备中。此外,湖南CDM服务中心主任张汉文也表达了争取打造国内碳交易所的意愿。
穆玲玲表示,无论“后京都时代”的政策如何变化,积极筹备碳交易所的计划不会改变,而目前业界对未来“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更严格的预期较高,很可能发展中国家也要承诺一定的减排量,届时市场对碳交易所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