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需求助推LED
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节能和环保是中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能源消耗的大国,中国迫切需要大力推广新一代节能环保光源。
LED液晶电视相对于普通CCFL背光液晶来说,光电效率大幅度提高,LED的色域覆盖率宽、色彩更丰富,其动态对比度也超过了CCFL普遍液晶电视的10倍以上;其次,LED也带来了背光源结构设计上的巨大变化,因为LED体积小、发光效率高,可以大幅度减小背光源厚度;从环保的角度看,LED不含汞等有害金属,节能环保寿命长。
2003年6月17日,由科技部牵头成立了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从2006年的“十一五”开始,国家将半导体照明工程作为一个重大工程进行推动。我国的半导体LED产业链已相对完善,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LED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根据DisplaySearch的预测数据,2010年,全球LED液晶电视销量将达到3200万台,占全部液晶电视比重约19%,2011年采用LED背光大尺寸面板出货比率将达到56%,传统背光面板的出货量将下滑至44%,到2015年,LED面板出货渗透率将达到78%。业内专家预测,在中国平板市场上,LED全面超越CCFL普通液晶电视的时间将发生在最近这两年。
在快速增长的LED时代,不仅需要上游产业链的支持,更需要核心技术的支持,如果没有自主技术的支持,很难在LED产品上形成差异化的比较优势。特别是LED背光国际标准的缺失也制约了LED市场的快速普及。
自主研发摆脱被动
随着千禧年的到来,日本电器巨头松下将等离子电视带到了中国市场,当时,中国彩电市场正处在CRT电视的黄金时期,市场一片红火,销量屡创新高。与随后在中国市场开始兴起的大尺寸背投CRT电视相比,等离子电视似乎并没有什么优势,而就是至今也未能成为市场主流的等离子电视,却引发了中国平板电视时代的到来,2000年也被业界称之为“平板元年”。
那个时候,随着上游面板企业在生产方面的延伸,有的企业生产的液晶屏,甚至套上机壳、拧上螺丝就可以成为电视机了。这意味着像海信、创维这样的彩电整机生产企业如果完全依赖上游厂家,就只能落到被动的局面,今后可能就只剩下配机壳、拧螺丝的份了,最终的可控成本可能连10%也达不到。上游面板资源成为了当时悬在国产品牌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
2007年开始,海信、TCL、创维、康佳等主要彩电企业均宣布,将建立自己的液晶模组生产线。时至今日,这些厂商的液晶模组生产能力已近千万片,已经形成了自主设计、开发液晶电视功能的水平。
一流企业做标准,背后的支撑正是技术和知识产权。高通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成功案例,凭借对CDMA标准与市场的精心培育,高通持续多年获取巨额利润。凭借参与标准制定,获得市场先机,是每一个企业乃至背后的国家所追求的梦想。
中国企业话语权提升
残酷的竞争中,中国企业逐渐掌握了市场的真谛。从最早期企业的单打独斗,到2005年信息产业部联合联想、海信、TCL等主要企业制定“闪联”(IGRS)标准并推其成为第一个来自中国的ISO国际标准,使我国企业在全球3C协同技术领域拥有了话语权,再到近些年中国软件、家电、玩具等多个行业开始在国际标准的起草、制定方面寻求话语权。从亦步亦趋地遵守国际标准,到规避贸易壁垒、参与国际标准修订,中国企业已经在市场竞争中日益成熟起来。
论及国际标准的制定,近年中国彩电企业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背光显示总规范标准的起草工作上,有了重要的突破。作为国际上成立最早的标准化团体,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也是电气、电子领域最为权威的组织机构,负责电气、电子领域国际标准的起草与制定。
2009年12月,在日本召开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110(平板显示技术委员会)年会上,确定了由中、日、韩三国专家共同起草背光显示总规范标准,并且由来自中国海信的刘卫东博士牵头起草LED液晶背光分规范国际标准,在以日、韩专家为主的国际电工委员会平板显示技术委员会,中国企业和研发人员担当如此重要的任务,还是头一回。
业内专家认为,这件事标志着中国平板技术的研发能力真正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海信的刘卫东博士表示:“没有统一的标准,全球彩电企业在WTO框架下开展国际行销就比较困难”。
这一次,提前布局的LED市场或许将真正实现彩电业的中国梦想。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