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业内的人士一致认为,储能电池的未来应该在风电和光电产业,其中尤以已经大量布局的风电产业为主。
钱良国介绍,风力资源具有不稳定性,此外,风力资源较大的后半夜又是用电低谷,因此,虽然近年来风、光电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一直饱受“并网”二字困扰,“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风电场输出平滑和'以峰填谷’。”
据悉,国电电力此前已经组成了专门的机构研究如何实现风电平滑,其结果认为:储能容量要配到风电装机容量的20%-30%。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数据,2009年中国(不含台湾省)累计风电装机容量25805.3兆瓦。那么,按国电的研究计算,我国储能行业就蕴藏着约5161-7742兆瓦的市场。
与这样的市场预期相比,电动汽车的发展还倚赖政府补贴,而且技术上也不成熟,对于储能电池的带动作用实在有限。
“目前缺乏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钱良国认为,电动汽车应该是储能产业中的具体产品,其动力电池的发展要依托于储能产业的发展。
这样的说法并非天方夜谭。据了解,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开始了把电动汽车作为一种分布式储能方式的前沿研究。“日本大阪正在规划中的'EV模范城市’之中,就有这样的设计。”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对记者表示。
而这样的研究也有可能即将在我国付诸实践。6月初,一位接近中科院电工所的专家曾向本报记者透露,“北京市延庆区规划的一个太阳能发电项目中,也将把电动汽车作为动态分布的储能单位来建设。”
大容量电池技术难题
尽管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前途普遍被看好,但在大容量储能市场上,它还不具备竞争的绝对优势。
“锂离子电池在兆瓦级做储能,实际上是很前沿的研究。”俞振华告诉记者。
钱良国证实了这样的说法,“我掌握的情况,全国近百家做电池的厂商中,能做容量较大电池的最多不超过10家,剩下的多采用小电池并联。”
据了解,大容量储能电池一般都是指兆瓦级,目前有两种技术路线,上述把电池并联做成较大容量,以锂离子电池技术为主;另一种是专门开发大容量电池,国际上主流的技术是钠硫电池和液流电池。
在我国,从事储能电池生产的厂家,多数使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技术。因为锂电池具有其他两种技术望尘莫及的产业链,从资源供应商、电池材料,到下游的连封装工艺都有无数公司在做。
“锂电池产品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它的应用解决系统是难点。”钱良国告诉记者。
专业从事电池管理系统研发的北京京华高科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翟东波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节电池并联成的电池组里面,只要有一块电池坏掉,一般就可以认为这组电池寿命的终结,必须进行维修、更换。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