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郭日生:
政府对低碳经济要做超前部署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我只想说一点,应对气候变化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减排确实是非常需要的,但是我们可能还要同时注重适应问题,我们国土的自然生态条件都非常脆弱,对于气温的升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我们应该做超前的部署。
我认为,第一,今后一个时期是环境技术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呈现在环境科技工作者面前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一方面,资源环境作为瓶颈约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资源环境的因素已经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活动之中,所以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必须做的问题。另一方面,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讲,也是对环境科技提出了双重的任务,一方面要解决环境问题,再一方面还要承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保产业、推动对经济作贡献的作用上,科技的投入可以说每个5年计划都是翻番地在增加,所以是非常好的黄金时期。
第二,环境技术的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运用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当代高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环境科技的管理者和环境科技一线工作者,我觉得都要在思路上、方法上、视野上有所创新,包容、吸纳。
第三,未来的环境问题更加复杂,技术的发展需要环境政策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支持。还有一些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也是对环境的结果以及对环境科技是有一些负面影响的因素。
最后一点,环保技术和产业竞争力取决于核心技术的掌握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科技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环保产业、环境的企业无论从规模、水平和它的产品质量来说都是薄弱的,如何承担起技术创新这个主体?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无论从产业来讲,还是对环境科技工作来讲,都是任重道远的。
企业说——
联想集团副总裁兼首席环境官杜建华:
企业绿色发展的三个层次
联想在全球化一开始就感受到我们的竞争不仅来自于产品本身给用户带来的性能,或者产品本身的价格,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绿色。这个绿色成为我们能不能进入一些市场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生死线。2005年,我们做了一件事,就是颁布了我们全球的环境方针。应该说也是继承了原来联想在中国以及IBMPC在全球的绿色环境的整个理念和架构,建立了联想的架构。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联想作为一个绿色企业,我们主要做了三个层面的工作,从绿色产品到绿色产业链再到绿色环境的建设。
最基本的工作,是围绕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来体现绿色企业的方针,能够兑现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当然也是参与市场的竞争,包括产品的竞争和品牌的竞争。绿色的第一层或者最核心的一层是围绕自身产品的全价值链的管理,落实我们绿色的承诺。我们有一个关键词是领先,定位成我们在全球要成为一个先锋,在环保上要成为一个先锋。
第二层工作,我们通过产业链的协作,用我们的管理来促进上游厂商在绿色环保方面提高它们的标准。因为我们的产品,这是全球协作的价值链,许多产品的部件都是别人提供的,我们保证材料要符合要求,其他方面符合要求,必须要有全产业链的合作,所以对我们的合作伙伴有一系列的要求。
比如说有个全球电子行业行为准则,这是全球组织来做的。联想自己制定了用于联想产品的材料、部件和产品的基本环保要求,这是强制性要求。另外,要通过ISO14000标准认证。
除了我们围绕自身用户和产品的一般基本工作以外,联想把环保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我们参与各种社会的环保工作。有些我们自己做,我们有志愿者协会,但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有些并不专业。这些年我们独创了公益创投基金,就是每年拿出一些钱,请专家帮忙从报名要求资助公益组织中筛选出12到13家,然后给他们资助,这些NGO的活动范围非常广,他们的公益项目涉及方方面面,从沙漠化防治、水污染的处理到很多电子产品的循环利用等等,都是联想人自己做不了的。我们可以拿出一点钱,然后用人家的专业性,这种合作方式非常好。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佟德辉:
通过再制造实现低碳发展
再制造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实际就是把用户旧的机器回收,回收以后再把它再制造,翻新成新的机器。家电行业有以旧换新,家电的以旧换新回去用处不大,就回炉了,发动机以旧换新以后,换回来通过再制造可以把它变得跟新发动机差不多。实际上,以前我们旧的发动机也不是当垃圾扔了,大部分回炉当成废钢处理,虽然没有完全浪费,但是对能源等等的损耗非常大。用了再制造以后,就把它有用的零件经过修复全部变成新的机器。
再制造跟大修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是拿过来以后完全拆解,拆开以后变成零件,每个零件进行清理、整理,最终这些零件再到装配线装,拆到零件以后变成独立的合格零件,再装起来,整个过程跟新机器是一样的。
目前我们再制造生产线的产能是2万台,因为考虑到再制造是多机型的,设备的配置比新线还要好。通过再制造出来的机器绝对不是大修的机器,再制造的机器如果不是有编号的区别,连我们自己也分不出哪个是再制造出来的。
我们潍柴再制造的发动机今年5月份已经达到了3762台,我们现在的能力是2万台,下一步还会继续增加,现在一年生产55万台发动机,就算回收10%也是5.5万台,现在还是持续供不应求,目前技改项目一旦完成以后,我们的产量会达到150万台,这样我们再制造的资源会非常大,通过再制造我们每年会节约大量金属材料,也可以大量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